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年度开放数据计划
-
年度开放数据计划
-
公共资料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参考资料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公共及行政相关 >
招标公告
-
招标公告
-
工程招标公告
主要內容

[资料库] 资讯科技业人力与培训需求研究报告摘要


1. 引言

PricewaterhouseCoopers 受政府委托就香港资讯科技业的人力及培训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并建议推行一个可有效协调资讯科技业人力与培训资源的发展策略。本项目于1999 年1 月展开。

2. 研究方法


本项目分五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的工作包括:确立研究方针,挑选用作研究对象的国家/地区,议定访问人选,制订工作计划为往后部署提供指引。

在第二及第三阶段期间,我们曾就资讯科技人力资源的供求、培训与教育课程的供求,从质量与数量两方面搜集有关数据,并访问了六十多位(个)人士及团体。这六十多位(个)人士及团体代表六个与本项目课题有关的社会组别:雇用资讯科技人力资源的企业;资讯科技公司;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业内谘询团体;政府部门及决策局。我们为各组别人士设计了六款不同的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企业特色、资讯科技业的营运环境、企业内部的资讯科技人力资源、培训要求及培训政策、有关未来资讯科技人力资源与培训课程的意见。受访企业有36家,主要来自九个行业。

第四阶段的主要工作(与第二及第三阶段同期进行)集中对十个海外国家/地区的资讯科技人力资源、培训及教育事务进行资料搜集。这十个研究对象为:新加坡、印度、爱尔兰、台湾、澳洲、瑞典、加拿大、以色列、英国、美国。

最后阶段为撰写终期报告及项目总结。

本项目的研究范围不包括其他专业行业对技术培训的需求,只着重探讨资讯科技业人力资源的供求状况及培训需求。因此,本项目只对资讯科技业的核心范畴进行分析和研究,例如:硬件供应及支援服务;软件设计、开发和供应服务;数据管理;系统分析及设计;有关资讯科技的研究、顾问和培训服务。研究的范围包括专门从事资讯科技业务的企业及其他机构(如:银行、航空公司、酒店、生产商)的资讯科技部门的有关问题和需要。

3. 主要研究成果



3.1. 与海外国家/地区进行比较


就资讯科技业的发展水平而言,我们发现上述国家/地区彼此迥然不同。部份国家/地区已制订清晰而具有明确目标的资讯科技策略,并就资讯科技业的人力资源制订了具体的发展策略。另有一些国家/地区则采用较概括的资讯科技策略或人力资源策略。当中采用的策略包括:
  • 制订全国资讯科技及电讯发展计划,确立远景目标及未来发展重点;
  • 政府资助研究项目及基建项目;
  • 成立典范中心。
纵观研究结果,以上国家/地区在资讯科技政策的制订方面主要有三大特色:第一,资讯科技政策的制订须结合电讯及通讯媒体政策的制订;第二,资讯科技人力资源的发展机制已准备就绪;第三,有迹象显示所有类似国家/地区均在全力落实本土资讯科技业的发展策略。

这些国家/地区有不少共同特征:
  • 资讯科技人力资源出现不同程度的短缺,香港并非单独个案;
  • 对资讯科技人力资源的需求迅速增加;
  • 个别热门技术需求甚殷;
  • 企业对于资讯科技知识和商业知识(例如:银行、制造或酒店业务)同样重视;
  • 资讯科技专才享有较高薪酬,
  • 资讯科技专才的流动性极高。
海外国家/地区为吸引资讯科技人力资源而推行的策略包括:改善资讯科技业的讯息流通;为从事资讯科技工作的雇员及雇主设立奖励制度;鼓励从事资讯科技工作的侨民回流。这些策略有部份适用于香港。

资讯科技教育及培训服务的主要发展趋势包括:重视短期和密集培训;重视技术提升和再培训;发展各类评审制度以便有更多的培训和教育服务获得认可;专业技术与商业技能并重;不断加强培训人员与雇主的联系。有个别国家/地区正推行全面的培训措施,例如:从幼儿教育开始便推行资讯科技的终身培训。

这些国家/地区各自采用一系列用以预测人力和培训需求的方法。部份国家/地区采用多层机制搜集资料,其他则采用以市场为导向、视乎对象而定的手法以确定人力需求。海外国家/地区所采用的人力预测机制包括:有关个人及企业的定期调查;专题调查(如:人力资源课题);周期研究;人力资源总体研究的实际应用。

3.2. 香港的资讯科技人力资源


影响资讯科技人力需求有多个关键因素:资讯科技业及整体工业的发展趋势;港府政策;经济指标;雇主需求。必须先了解这些关键因素,才可估计出本港所需要的资讯科技人力数目和技术水平。了解本地资讯科技业的发展趋势,才可确定需要多少资讯科技从业员及其所需技术类别。然而本港雇主的需求亦不容忽视。很多雇主指出本地资讯科技业有个别领域存在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雇主需要一些兼备商务管理能力(例如项目及合同管理、业务分析、销售)的资讯科技人才。不少雇主指出从事网络工作,或为旧式系统或企业专用系统编写程式的技术专才亦相当缺乏。雇主认为资讯科技从业员尤其必须具备资讯科技、商务管理及人际沟通三方面的技术专长。

要确立香港在资讯科技业的定位,必须先行解决一系列数量与质量的课题。资讯科技从业员尤其须具备较为全面的技术专长,换言之,他们除了掌握专业技术外,还须了解资讯科技在商业社会的推广和应用,掌握人际沟通技巧和一般的工作技能,以及懂得学习新技能以应付转变的趋势。


3.3. 香港资讯科技业的培训与教育服务


本港现时的资讯科技培训及教育制度涉及不同机构,例如职业训练机构、高等院校、持续进修机构、商业培训机构、业界组织/谘询机构/从业员组织、产品供应商。各间机构均能作育英才,致力提高本地人力资源的技术水平,向修读人士颁授:
  • 副学位或专业教育文凭;
  • 学士学位和深造学位;
  • 完成课程证书。
我们在与资讯科技业有关人士会面时注意到他们所关心的四个课题:培训计划的范围和适用性令人关注;培训计划的质量有待改善;培训计划的推出时间和灵活性有待改善;培训及教育机构与雇主联系不足。

培训及教育服务在一些地方有待改善,下面我们将按照「范围和适用性」、「推出时间和灵活性」、「供求双方的联系」这三个准则综合论述有待改善的服务。

为改善培训及教育服务的范围及适用性,必须推行以下措施:
  • 按照一个包含不同单元、层次清晰的施行架构提供培训及教育服务,为资讯科技从业员展示清晰的培训和教育方向;
  • 推广终身学习的理念;
  • 推广转读课程;
  • 向雇主宣传培训及教育项目的重要性;
  • 研究注册或评审制度对资讯科技从业员有何裨益;
  • 推行鼓励措施以便雇主投资培训计划。
为改善培训及教育服务的推出时间和灵活性,必须推行以下措施:
  • 就资讯科技行业的发展趋势搜集资料,并确保所有业内人士均可用这些资料;
  • 促使课程的发展流程配合市场的迅速变化;
  • 扩大教育及培训服务的供应渠道。
为加强供求双方的联系,必须推行以下措施:
  • 建立适当机制以促进雇主与培训机构的联系;
  • 鼓励教育机构的谘询委员会提供适时及详尽的意见;
  • 举行周年资讯交流会议。
本研究项目的另一要求是就香港发展成为地区培训中心的能力进行评估。我们认为香港在短期至中期内难以发展为地区培训中心。

虽然香港的资讯科技业正进行一些远景发展,但香港暂时仍难以解决以下课题:居住成本及培训(包括网上培训)费用过高;培训及教育机构之间协调不足;最新资讯科技面世后,香港往往需时12至18个月才可发展有关的培训课程;根据预测香港难以满足其资讯科技业的人力与培训需求。

3.4. 资讯科技业人力资源的预测工作


为使香港发展成为区内首屈一指的资讯科技中心,我们必须充份了解资讯科技业的人力及培训需求。现时职业训练局每两年对九个行业的机构进行抽样调查。现行机制有助了解资讯科技业的人力需求,但无法有效地满足新兴技术所引发的各项需求。加上资讯科技业发展迅速,情况更为复杂。

现时的人力预测机制未能充份反映资讯科技业的未来人力需求。职训局只询问雇主对未来需求有何意见,而雇主则经常表示难以预测两年后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借助其他方法了解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设立资料搜集计划,让资讯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方及雇主均可分享有关资讯。现时的预测机制借助数量及质量两方面的数据。在新机制下,职训局仍旧进行每两年一次的抽样调查,但会强调就资讯科技业的发展趋势及港府政策的影响提供更多详尽数据,藉此加强预测的准确性。

新预测机制以每两年一次的雇主调查结果作为基本数据。此外,资讯科技业的发展趋势及港府政策各自产生的影响亦在考虑之列。我们将说明每一发展趋势及政策对现时资讯科技业人力资源的九个类别究竟产生正面、中性还是负面的影响,以便我们能预测这些影响对人力资源所造成的增幅(或减幅)。

人力预测的结果必须小心演绎,由于预测只能根据现时对于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认识来估计未来需求。资讯科技业是一个独特行业,求过于供的害处比供过于求的害处较大。要是求过于供,薪金的上升压力相当大,企业之间就有限的人力资源将展开激烈角逐。要是供过于求,资讯科技人才的自雇能力将刺激创业意欲,促使小型企业的迅速发展,提供物有所值的服务。

3.5. 现时人力资源的不足


1998 年职训局估计共有44,847 名资讯科技专业人士在本港工作,比实际需求48,710 名少了3,863 名。

为此我们计算出两组估计数字:高端估计数字和低端估计数字。低端估计数字对资讯科技人才的未来需求作出较保守的估计,高端估计数字对未来需求则作出较大胆的估计。我们利用高低两端的估计数字,计算出2010 年前对资讯科技人才的需求。就低端估计而言,2000 年香港需要57,000 名资讯科技人才,2005 年前将增至85,000 名,2010 年前将增 至130,000 名。就高端估计而言,2000 年香港需要61,000 多名资讯科技人才,2005 年前将增至112,000 名,2010 年前将增至213,000 名。

资讯科技的人力资源主要有两类:学位毕业生及副学位毕业生。根据现时所掌握的供应数字,并假设此一供应水平维持不变,预期资讯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将远远落后于实际需求。

现时学位毕业生的供应少于实际需求达1,700 至4,000 名不等(视乎采用的估计数字属于高端还是低端)。2005 年前,这个差额将扩阔至370 - 14,000 名,2010 年前更上升至7,000 - 50,000 名。显然时限越长,估计数字的准确性越低。2005 年的估计数字最难解释。若按低端数字估计,过往毕业生数目的增幅实际上已满足需求。若按高端数字估计,供求之间的差额显示过往毕业生数目的增幅从来都无法满足需求,而且供求之间的差距正不断扩大。由于计算差额时候供应数字保持不变,这方面的差距将越来越大。不过实际上政府资助及私人举办的培训课程将可增加毕业生的供应量。

现时副学位毕业生的供应少于实际需求达100 至2,200 名不等(视乎采用的估计数字属于高端还是低端)。2005 年前,这个差额将扩阔至4,200 - 17,000 名,2010 年前更上升至16,000 - 56,000 名。

若能了解资讯科技业需要哪一类新毕业生,将有助教育界推出配合措施以应所需。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对有经验人士的需求亦将逐步增加。就资讯科技业的发展趋势及港府政策而论,「资讯科技顾问」及「资讯科技管理」这两方面的人力需求最为迫切,每年需求增长幅度分别为14% 及 12% 。预期电脑操作员的人力需求增长幅度最低,每年只有5% 的增长。

4. 建议-缩短人力资源供求差距的策略


「资讯科技人力资源策略」分为五个范畴为:人力资源的数量;培训及教育服务的范围及适用性;培训及教育服务的合时性及灵活性;供应(培训及教育机构)需求(雇主)双方的联系;未来人力资源的预测机制。业界人士(包括香港特区政府、大学、职业培训机构、资讯科技业的专业团体及谘询团体)必须踊跃参与,各项活动必须加以协调,而且必须建立适当的机制确保各方人士能一同提升香港资讯科技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4.1. 数量


我们的主要建议为:香港特区政府应增加学位数量以配合上述的低端估计。为此,特区政府须推行一系列短期及长远的措施。私营机构在提供额外的培训及教育项目方面将可发挥重要的作用。

短期措施

大学应缩短学位课程的修读时间。此外,可鼓励刚刚在海外完成学业以及在资讯行业拥有丰富经验的香港居民回港工作。

长远措施

大学应就2000 、2001 及2002 三个年度的资讯科技学位课程扩大收生额以应付预期的人才短缺情况。至于这三个年度的副学位课程亦应扩大学额。政府资助及私营机构举办的有关课程均应增加学额。

4.2. 资讯科技培训及教育服务的合时性和灵活性


由于资讯科技业是一个充满动力的行业,因此有关培训及教育服务都必须举办合时,具备灵活安排。

香港正致力成为资讯科技业的领袖。为此,香港必须建立优良机制,以便就外国资讯科技业的发展搜集、阐释及应用有关资讯。虽然大部份培训机构都在进行类似的工作,但我们建议引进合适机制(或加强现有机制)以便取得外国的有关资讯,并向有关人士或机构传达所需讯息。

香港的教育及培训机构须利用电脑技术提供网上培训,并确保课程的发展流程可配合市场的迅速变化。无论是资讯科技业的专业团体及谘询机构,以及教育及培训机构,均须强调终身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员不断掌握新技术,掌握新知识。

4.3. 资讯科技培训及教育服务的范围及适用性


由于资讯科技业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行业,资讯科技教育及培训服务必须经常更新。为配合整个行业的急速转变,有关方面必须采取适当措施确保大学及职业培训机构的课程谘询委员会,可就资讯科技课程提供相关而有增值效益的意见;举办衔接课程、商业及资讯科技课程;对资讯科技从业员进行评审,以鼓励技术的不断提升;建立沟通渠道反映技术供求的差距;加强本地培训及教育机构与海外有关机构的合作;对投资培训课程的雇主给予奖励;鼓励雇主维持一支技术熟练的工作队伍。

4.4. 加强供应(培训及教育机构)需求(雇主)双方的联系


对于渴求资讯科技人力资源的雇主,以及培养资讯科技人才的培训机构,必须把双方联系起来。我们建议由「资讯科技人力资源论坛」来肩负这方面的联系工作。人力资源论坛无需另行设立,因为现有的谘询团体可通过小组委员会发挥该论坛的职能。人力资源论坛的角色在于向人力资源的供应机构反映人力资源的需求状况。为此,该论坛可通过研讨会、宣传活动或行业会议进行反映。

4.5. 预测资讯科技业的人力资源、培训和教育需求


现时职训局所统筹的资讯科技人力资源预测机制,为未来人力资源的预测工作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出发点。两年一次的调查应延续下去,职训局亦应与业界共同修订工作类别。但调查工作本身却难以充份反映资讯科技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文所建议的「资讯科技人力资源论坛」可负责勾划未来的发展趋势,评估这些发展趋势对有关雇员类别的影响程度。

4.6. 资讯科技人力资源论坛


资讯科技人力资源策略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资源科技培训及教育机构是否能充份了解雇主的需要。我们建议「资讯科技人力资源论坛」充当双方的桥梁。但此一建议引起了有关人士的热烈争论,有意见认为为免架屋叠床,市场机制比该论坛较为适合。

人力资源论坛可通过不同方式执行职责。举例说,该论坛可成为独立机构,或纳入现时业界的有关委员会或团体内,或由不同机构负责其职能。


香港如要领导区内资讯科技业的发展,除了以上部署外,政府必须推行一系列的配合措施以协助本土资讯科技业的健康发展。

5. 挡阶


为了领导资讯科技业的发展,香港必须增加资讯科技从业员的供应量,改善培训及教育服务的质量,尤其是培训及教育服务的范围和适用性、合时性和灵活性。

为此,资讯科技人力资源的供应方(培训及教育机构)与需求方(雇主)须加强联系,互通资讯,充份了解人力资源的各种课题,努力不懈地从速发展香港的资讯科技人力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