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部分甲部(2015年2-5月)
1. 西周封建与其与方国外族及文化之关系(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杨静刚教授)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政策──以北魏孝文帝为中心(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杨永安教授)
3. 近二十年来有关明代君主专制研究的新观点(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谭家齐教授)
4. 清初君主集权与民族政策──从「新清史学派」的观点考察(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陈永明教授) |



 |
必修部分甲部(2010年2-5月)
1.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社会学诠释〔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张德胜教授〕
2. 东晋与南朝的士族政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黎明钊教授〕
3. 隋唐的治世与衰亡〔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杨永安教授〕
4. 清代的集权政治与民族政策〔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张瑞威教授〕 |



 |
必修部分乙部: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末 (2014年2-3月)
1. 晚清中国讲座一:列强的入侵(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苏维初教授)
2. 晚清中国讲座二:改革与革命(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苏维初教授) |

 |
必修部分乙部:中华民国的内政与外交 (1912 - 1949年) (2006年2月)
1. 民国时期的外交:边疆问题与国际关系(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苏维初教授)
2. 对日政策的回顾(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苏维初教授)
3. 国共关系的演变(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苏维初教授) |


 |
必修部分乙部:从世界史角度看中国近代史 (2011年3-4月)
1. 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现代化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黄天先生〕
2. 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和冲突:一个近代史角度的分析〔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李培德博士〕
3. 百年来的中俄关系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香港公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苏维初教授〕
4. 洋务运动以来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以中德关系为中心的探讨 (1860-1937)〔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麦劲生教授〕 |



 |
改革 ─ 革命 ─ 再革命 ─ 继续革命 ─ 告别革命 (改革开放) 的历程 (1900 - 2000年) (2007年6月) 香港大学历史系连浩鋈博士
1. 清末新政、共和革命、民初政局与军阀割据 〔1900-1927 年〕
2.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与第一次国共合作 〔1915-1927 年〕
3. 南京国民政府「十年建设」的成败得失 〔1928-1937 年〕
4. 国共斗争、第二次国共合作、国共内战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27-1949 年〕
5. 由确立新民主主义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 〔1949-1960 年〕
6. 由「两条路线的斗争」到「文化大革命」 〔1961-1976 年〕
7. 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77 年起〕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关系 〔1949-1965 年〕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关系 〔1966-1982 年〕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关系 〔1983-2000 年〕 |









 |
知识增益系列:中国现代史五讲──峥嵘嵗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1949-2000年)(2016年11月) 香港大学历史系名誉副教授连浩鋈博士
1. 第一讲:「宁『左』勿右」: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1949-1957年)
(兼论 1:前苏联秘密档案有关中共崛起的启示; 2:如何掌握当代中国史的发展脉络)
2. 第二讲:「多、快、好、省」:「大跃进」与党内矛盾的激化(1958-1965年)
3. 第三讲:「造反有理」:「文化大革命」与魅力领袖时代的终结(1966-1976年)
4. 第四讲:「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从「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1977-2000年)
5. 第五讲:断裂与延续:用历史的角度看邓小平时代的改革开放 |




 |
选修单元一:「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承传与转变」(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郑宗义教授)(2006年7月)
1. 传统与反传统: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说起
2. 德先生与赛先生:二○年代初自由主义与科学主义盛行
3.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与毛泽东思想
4. 从文化保守主义到当代新儒家
5. 火浴中的凤凰:《中国文化与世界》
6. 八○年代开放改革后的国内思潮 |




 |
选修单元二:「地域与资源运用 (2007年7月)
1. 黄河与国都兴废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杨永安博士〕
2. 长江与资源运用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许振兴博士〕
3. 珠江与中外接触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丁新豹博士〕
4. 唐代的长安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杨永安博士〕
5. 南宋的临安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许振兴博士〕
6. 清代的广州 〔香港考试及评核局评核发展部杨颖宇博士〕 |





 |
选修单元三:「时代与知识分子」(2012年5-6月新办课程) 1. 孔子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郑宗义教授〕
2. 司马迁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陈永明教授〕
3. 王安石 〔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学系何冠环教授〕
4. 何启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李金强教授〕
5. 梁启超 〔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周佳荣教授〕 |




 |
选修单元三:「时代与知识分子」 (2007年12月)
1. 导论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赵令扬教授〕
2. 孔子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梁绍杰博士〕
3. 司马迁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梁绍杰博士〕
4. 王安石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许振兴博士〕
5. 梁启超 〔岭南大学历史系刘智鹏博士〕
6. 何启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赵令扬教授〕 |





 |
选修单元四:「制度与政治变迁」 (2013年4-6月新办课程)
1. 科举制〔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卜永坚教授〕
2. 兵制〔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许振兴教授〕
3. 田制〔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冯锦荣教授〕 |


 |
选修单元四:「制度与政治演变」 (2008年12月)
1. 田制发展的特色 ─ 从井田制的规画到均田制的破坏〔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黎明钊博士〕
2. 北魏至唐中叶期间均田制发展与政治兴衰的关系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黎明钊博士〕
3. 兵制发展的特色 ─ 征兵制与募兵制的取舍 〔香港公开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赵雨乐博士〕
4. 唐、明两代征兵制与国势强弱的关系 〔香港公开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院赵雨乐博士〕
5. 科举制发展的特色 ─ 从唐到清科举内容的转变与人才消长的关系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许振兴博士〕
6. 明代科举制与人才消长的关系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许振兴博士〕 | 



 |
选修单元五:「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2014年5-7月新办课程)
1. 道教(圆玄学院副总干事李家骏博士)
2. 基督宗教(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黄正谦教授)
3. 伊斯兰教(香港大学中文学院黄正谦教授)
4. 佛教(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唐秀连博士) |



 |
选修单元五:「宗教传播与文化交流」 (2009年2-4月)
1. 汉魏南北朝道教的传播与文化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黎志添教授〕
2. 南北朝道教传播与佛教的冲突与调和 〔香港中文大学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黎志添教授〕
3. 汉唐期间佛教传播的特色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廖明活教授〕
4. 唐代佛教与中国文化的交融 〔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廖明活教授〕
5. 伊斯兰的宗教功修及其意义 〔杨兴本教长〕
6. 宋元期间伊斯兰教传播的特色 〔建道神学院中国伊斯兰研究室刘义章博士〕
7. 元代伊斯兰教与中国文化的互动 〔刘义章博士及建道神学院神学系、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郭伟联博士〕
8. 明清时期基督教传播的特色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邢福增博士〕
9. 明末清初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与调和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邢福增博士〕 |








 |
選修單元六:「女性社會地位:傳統與變遷」 (2006年5-7月)
1. 中国古代女性的传统角色和社会地位(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周佳荣教授)
2. 宋元明清的妇女(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李玉梅博士) 3. 从维新、辛亥、新文化到五四时期的妇运思想及其实践(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黄嫣梨教授) 4. 民初的女子参政活动及新女性教育的发展(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黄嫣梨教授)
5. 抗战前后的女性工作、贡献及其事迹(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黄嫣梨教授)
6. 五十年代以后的中国新女性典范(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黄嫣梨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