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初香港东华三院的慈善服务」专题讲座及学与教策略分享(2021年3月2日)
中三级学与教策略分享:1920年代内地与香港的民间交往——以「东华义庄的原籍安葬服务」为例(简报)(方国俊老师设计)
学习工作纸(方国俊老师设计) |

 |
初中中国历史科修订课程—中一级课程诠释及学与教经验分享(重办)(2020年8月6日、8月10日)
- 经验分享:配合中一级修订课程而采取的多元化学与教策略(简报)(梁伟杰老师设计)
- 中国历史学与教笔记(史前至夏商周篇)(梁伟杰老师设计)
|

 |
初中教学实践: 第一讲:从兵马俑的考古发现看秦的统一与统治 - 教学实践示例:春秋战国时期的变局(刘伟华博士、梁棓棕老师、黄启晋老师及余雅丽老师设计)
- 中一级教材: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厉行变法与百家争鸣(编辑自福建中学中一级教材)
- 中一级教材:兵马俑「考古」课堂活动(编辑自佛教孔仙洲纪念中学中一级教材)
- 中一级教材:秦朝灭亡的原因(编辑自文理书院(香港)中一级教材)
- 中一级教材:延伸学习:秦朝灭亡(编辑自文理书院(香港)中一级教材)
|




 |
第二讲:香港沦陷与抗日战争(新办) - 教学设计1:香港沦陷与抗日战争(刘伟华博士设计)
- 中三级教材:日本侵华与香港沦陷教师版工作纸(刘伟华博士设计)
- 中三级教材:抗日战争之香港沦陷与抗日活动课堂工作纸(刘伟华博士设计)
- 教学设计2:香港沦陷与抗日战争(刘伟华博士、梁棓棕老师、黄启晋老师及余雅丽老师设计)
- 中三级教材:延伸活动:角色扮演(刘伟华博士、梁棓棕老师、黄启晋老师及余雅丽老师设计)
- 中三级教材:时、地、人逐个圈(刘伟华博士设计)
|






|
第三讲:从石窟艺术看魏晋南北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 中一级教材:石窟艺术与中外文化交流预习工作纸(张天慧老师设计)
- 中一级教材:石窟艺术与中外文化交流课堂工作纸(张天慧老师设计)
|


|
第四讲:运河、海丝与贸易 - 中二级教材:北宋的商业与城市预习工作纸(余雅丽老师设计)
- 中二级教材:北宋的商业与城市课堂工作纸(刘伟华博士、梁棓棕老师、黄启晋老师及余雅丽老师设计)
|


|
第五讲:民国时期的军阀政治 - 教学设计:民国初年的政局(尹绍贤老师设计)
|

|
「提升学生史料研习能力」教师分享会暨《按图索证:从图像考证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发展》简介会 (2016年10月27日) - 历史研习能力浅析(高级课程发展主任李淑贤女士、借调老师陈嘉雯)
- 结合教、学、评:提升高中学生的史料研习能力(仁爱堂田家炳中学刘国基老师)
- 历史史料如何配合初中校本历史的学与教(宣道会陈朱素华纪念中学徐琳老师)
| 

 |
学与教策略系列(4):「一课两构」:八年抗战-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策略 (2016年5月23日) - 一课两构研讨会:抗日战争(香港大学教育学院简丽芳博士)
- 利用漫画分析中国抗战成功的原因(救恩书院陈家维老师、叶敏怡老师)
- 中日战争:我们的作战方略有效吗?(乐善堂梁植伟纪念中学黄江霖老师)
|

 |
「历史与教学:从马场先难友纪念碑与东华东院看文物保育与文化承传」工作坊 (2016年1月22日)
配合资讯科技实地考察:马棚火灾及东华医院的角色及灾难背后:中国文化的探讨 (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李维俭老师) |
 |
学与教策略系列(2):「一课两构」:清列强入侵 (2015年11月2日)
宣道会陈朱素华纪念中学徐琳老师、粉岭救恩书院区俊英老师 |
 |
中国历史课程规画和学与教策略 (2014年1月20日)
尹绍贤老师 (圣公会邓肇坚中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