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3 學年)
1 修訂的《計算思維─編程教育:小學課程補充文件 》已於 2020 年發布,建議學校為高小各級安排10 至 14 小時教授編程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思維。
2 小學常識科課程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經歷,以奠定科學教育、科技教育和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的知識基礎,漸次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積極的態度與共通能力。常識科包括六個學習範疇:「健康與生活」、「人與環境」、「日常生活中的科學與科技」、「社會與公民」、「國民身份認同與中華文化」及「了解世界與認識資訊科技」,並在六個學習範疇內設延展學習活動。
3 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於 2016/17 學年於初中級別全面實施。課程涵蓋的六個知識範圍為:「資訊和通訊科技」、「物料和結構」、「營運和製造」、「策略和管理」、「系統和控制」及「科技與生活」。學校在初中階段可採取單元模式實施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
4 學校須由2018/19學年起落實中國歷史在初中成為獨立必修科。學校分配於教授和學習初中中國歷史的課時須為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學習領域課時的四分之一,或約總課時的百分之五或約每週兩教節。
5 生活與社會課程 (2010) 綜合和更新了經濟與公共事務科(經公科)(1997) 、社會教育科(1997),以及公民教育的內容,以取代經公科、社會教育科及公民教育科(1998),為初中學生提供適切的範疇一、五及六的學習內容。
6 2009年9月已開始實施的高中課程,包括三個部分:核心科目、選修科目(包括高中科目、應用學習課程及其他語言課程),以及其他學習經歷(價值觀教育、社會服務、藝術發展、體育發展,以及與工作有關的經驗)。
7 科學(綜合科學,組合科學)由2021/22學年起於中四級停止開設。
8 公民與社會發展科 / 通識教育科只設於高中階段。公民與社會發展科以代替通識教育科於2021/22學年在中四級起推行。2022/23學年,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在中四及中五級開設;而通識教育科只在中六級開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