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公共及行政相关 >
招标公告
-
招标公告
-
工程招标公告
主要內容

一. 全校参与训育及辅导工作模式的基石

 1.1     自一九九零年教育统筹委员会第四号报告书建议引入「全校参与」(Whole School Approach)的概念以来,各中小学在发展全校参与训育及辅导工作模式上已累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综合这些经验,我们认为要有效推行全校参与训育及辅导,全校的教职员须要建立团队的共同信念、目标和专业态度,并在学校、级、班及学生个人层面上,订定相关的训辅工作重点,共同培育学生成长。

我们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值得教导和可教导的

信念

1.2     学校全体教职员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参与推展训辅工作,彼此认同训辅工作的使命,并本着以下对学生的信念,培育学生全面发展。

 

目标

 1.3     学校秉承其办学理念及学校特色发展训辅工作,朝向下列目标,培育学生成长∶

  • 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律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态度
  • 协助学生培养尊重他人和勇于承担的态度
  • 提升学生面对成长的应变和自主能力

 

态度

 

1.4      全校教职员具备下列的专业态度,共同推动全校参与训育及辅导工作:

 

1.4.1   关爱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及成长的需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并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及表达 对他们的感受和期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1.4.2   鼓励赞赏
欣赏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并适时以真诚及富教育意义的鼓励和赞赏激励学生,协助学生发展潜能和建立自信

 

1.4.3   重视反思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反思,协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1.4.4   情理兼备
客观处事,并兼顾学生的感受,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让他们明辨是非、改过迁善

 

1.4.5   尊重差异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并因应个别学生不同的需要和能力,协助他们成长

 

训辅工作发展重点

1.5   在全校、级、班及学生个人层面上,学校订定全校参与的训辅工作重点,
使每位教职员都清晰地了解自己在不同层面上的角色,各司其职,积极参与及互相协调。

 

全校参与训辅工作在学校、级、班及学生个人层面上的工作重点:

 

 1.5.1  学校层面

 

  1. 按学校愿景制订全校参与训辅政策及计划,取得全体教职员的共识,建构关爱文化,实践培育学生的共同信念
  2. 建立有效团队,界定不同教职员在训辅工作上的角色及职能,推动全校参与的训辅模式
  3. 成立训辅架构组织,包括教师支援网络及危机小组等,协调校内各科组共同推展训辅工作
  4. 设立训辅工作检讨机制,调适校内训辅系统
  5. 因应学校的传统/文化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及推行适切的训辅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建立互相尊重,朴实纯良的校风
  6. 订立有效的校内及校外个案转介机制
  7. 制订合情合理的校规,辅以建设性的奖惩制度
  8. 发展个人成长教育,在各科组编排课程时,加入个人成长教育/生活教育的应用元素
  9. 成立学生会等组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内活动及事务,向学校表达意见,并培养学生投入校园生活的归属感,共同建构关爱校园
  10. 建立学习型组织,推行有关训辅工作的教师发展活动及促进教师互相交流和支援
  11. 引进社区资源,强化学校的训辅功能

 

1.5.2     级层面

 

  1. 按学生成长阶段引入具级别特色的训辅重点
  2. 设级训辅支援制度,推动级教职员在共同的理念下互相支援及分享训辅工作经验
  3. 级训辅教师定期举行会议,了解每级学生的需要,并一起策划适切的训辅活动及订定奖惩准则
  4. 为级训辅教师举行有关培训及小组交流,以便他们支援级内其他教师和协助处理学生的问题
  5. 在级的专题研习或课程设计方面与各科组合作,融入个人成长教育/生活教育的应用元素
  6. 举行跨级别的训辅活动,例如友辈支援计划等,让不同级别的学生互助互爱,和谐共处
  7. 举行级层面的家校合作活动(例如:小一/中一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子女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

 

 1.5.3     班层面

 

  1. 推行个人成长教育/生活教育,协助学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和培育他们正确的价值观
  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个人成长教育/生活教育的应用和实践元素
  3. 师生共同订定班规,协助学生订立及实践短期/长期的班本目标,树立正面友爱的班风
  4. 设立班制学生组织,让学生体验和实践自主及承担责任
  5. 发展友辈支援,鼓励班内同学互相接纳和彼此帮助,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提升学生的归属感
  6. 情理兼备,协助学生反思不良行为对同学的影响及衍生的后果,并给予学生改过自新的机会
  7. 鼓励学生善用班内资源,运用群体的解难策略,提升他们的归属感和自决能力

 

 1.5.4   学生个人层面

 

  1. 了解班中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形及行为表现,并适时地表达关怀
  2. 协助学生在每一个学年订立自我成长的目标和实践的方法,并定时检讨进展
  3. 及早识别及转介有需要的学生接受适切的校内/校外专业服务(如小学学生辅导服务、中学社工提供的辅导服务)
  4. 推行个别及小组辅导,协助学生处理个人、社交和学习等问题
  5. 接纳和欣赏每位同学的进步,并给予适切的鼓励和赞赏
  6. 举行个案会议,让校内训辅人员、社工、班主任和家长共同检视个案的进展及成效
  7. 善用社区资源,向有需要的学生和家长提供资料及协助他们寻求适切的服务
  8. 鼓励学生积极面对成长的挑战,并主动寻求老师及家长的协助
  9. 与家长保持紧密的连系,让家长了解子女在校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