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公共及行政相关 >
招标公告
-
招标公告
-
工程招标公告
主要內容

[资料库] 第三章:推行校本资优培育课程

 

学校领导在推行校本资优培育课程中的角色十分重要,无论在校政、师资、行政配合、与家长沟通、资源运用等各方面,学校领导都必须关注所作的相关安排。

 

学校情况检视

为开展校本资优培育课程,学校需要检视现况,并作出适当的定位,其中包括:

  • 办学宗旨与目标

    学校须因应本身的办学宗旨和目标,配合香港的资优教育政策,藉以制定校本资优教育计划。

  • 学校架构

    为推展校本资优培育课程,学校应设立专责小组,并考虑推动专责小组与其他行政、学科或功能小组配合,避免产生工作重叠、小组成员角色混淆或负荷过重等问题。

  • 学生特质
    1. 在推行及设计校本资优培育课程前,应先对学生的需要,作出详细的评估,建议评估方法如下:
      • 检视校内学生过去几年的学科成绩,可考虑采用香港学科测验及校内的各类评估资料,包括学生平日测验、习作、学习历程档案(student portfolio)等,分析学生需要。分析时可考虑近年校内整体成绩的趋势、学生的整体强项、各班的差异及班别组合之间的关系、各班学生的个人差异等。
      • 全面检视过去几年学生的非学科表现,包括分析学生在各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及趋势、班级或个别差异;校内外比赛的参与情况及强项;学生参与校外(社区)活动的情况及表现。
    2. 在详细分析学生的需要与强项,排列它们的优次后,才订定学年内校本资优培育课程的内容及重点,其后交由有关教职员落实设计及负责推展具体教案。
    3. 在开展校本资优培育课程后,校方亦需经常检讨全盘计划,以确定扩展方向及重点。
      • 在全面检讨时,学校应考虑以下问题:
        • 课程之间有何联系?有需要加强之处吗?
        • 课程的延续性如何?
        • 所安排的负责人选合适吗?会否有工作重复或权责不清的情况?工作安排会否使某些教师负荷过重?
        • 各资优课程如何配合校内的其他正规课程和活动?有改善的空间吗?
        • 下一年度该增减哪些资优课程?原因何在?如何协调与学校的重点关注项目?配合学校的宗旨及学校政策吗?
  • 师资

    师资是有效地推行校本资优培育课程最重要的考虑因素。领导层须分析校内师资情况,包括教学人员的数目、资历、在学科及非学科方面的专长、教学与带领活动的经验、对资优教育的认识及承担。

  • 制订校本资优教育的政策与目标

    学校在推行校本资优培育课程之前,须初步检视校内学生的特质和学习需要,并可考虑家长的诉求,继而构思如何配合学校,作为制定校本资优培育课程计划的依据,然后草拟校本资优教育的政策和目标。

 

校长的角色

校长在推动校本资优培育课程方面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校长须注意的事项如下:

  • 校长必须认同资优教育的理念及主导原则。
  • 校长亦须接受有关资优教育的培训。
  • 在开展校本课程的初期,校长须积极参与;一方面让老师感觉资优教育受到重视,另外因得到校长的支持,老师会更投入有关工作。
  • 校董会及家长须认识学校资优教育的计划和策略,明白计划背后的原则和理据。
  • 校长该组织专责小组,并物色志同道合的老师成为小组的核心人员,共同策划推动校本资优培育课程。
  • 在行政上须配合校本资优培育课程的推行。
  • 须寻找资源以支援资优教育的推行。
  • 领导专责小组在适当时订定学校的短期和长期资优教育政策。

 

专责小组

  • 成立专责小组,计划和推动下列各项工作:
    1. 专责小组为学校常设组别,成员须明了并认同学校有需要推行校本资优培育课程。
    2. 小组成员必须包括学校行政人员、负责课程成员(小学可加入校内课程发展主任)和任教主要学习领域的教师。如校内有教师较熟悉资优教育,可成为小组的召集人。成员人数可因应校内情况而调整。如能邀请到负责训育辅导的成员及对资优教育有认识的家长加入小组,则更为理想。
    3. 小组成员须定期开会,商讨及策划校本资优培育课程的工作,并监察工作进度。
    4. 小组的工作范围十分广泛,但学校可因应校内情况厘定工作的多寡和优次。以下是专责小组部分较重要的工作项目:
      • 制定校本资优培育课程计划的政策,并向学校领导层反映计划的进度
      • 厘订校本资优培育课程的大纲及行动计划
      • 搜集资优教育的参考资料
      • 参与或安排资优教育教师培训课程
      • 策划推动校内同工推行资优培育课程
      • 统筹校内资优培育课程
      • 统筹评鉴与校本资优培育课程有关的工作
      • 统筹校内资优培育课程的财政、人力及行政安排
      • 建立资优培育课程资料库
      • 联络或统筹与该课程相关的人士,如负责有关课程的教师、获选学生及其家长,并善用社区资源。
      • 按校内情况将不同工作分别交由各小组负责。

     

  • 师资培训
    为加深教师对资优教育的认识,学校可考虑以下培训方法:
    1. 考虑在校内举办多方面的专题培训活动,内容包括:
      • 与资优教育有关的理论与课题
      • 资优学生的特质和需要
      • 培育资优学生的课程模式和教学策略
      • 课程设计理念与技巧
      • 本港及国际资优教育的发展情况
    2. 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培训形式最为理想。如因时间、资源等所限,可按学校的情况订定培训范围的优次。

    3. 鼓励资优专责小组成员参加大专院校或教育局举办的有关资优教育的课程。

    4. 邀请大专、志愿机构到学校主持讲座及工作坊。

    5. 组织考察团到外地参观资优教育的实施情况,并在校内安排跟进活动(如向全校教职员汇报考察情况、邀请各成员分享经验、根据参观所得设计校本资优培育课程并在校内试教等)。

    6. 假如校内只有极少数教师认同资优教育,校方可聚集志同道合的教师,先由少数教师的培训作起点,其后逐渐推展,并增加参加培训的人数。学校领导亦可拨时间在校务会议中分享资优教育理念,作为培训的起点。

    7. 校董会可考虑拨款或设立基金作校内培训之用,一方面对参加培训的教师给予实质支援,另外亦可产生鼓励效用。

      其他注意事项
      • 学校在师资培训时须强调,推行校本资优课程并非加诸在教师身上的额外工作。教师对照顾每个学生(包括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的学习需要,责无旁贷。
      • 学校为教师提供培训时,首先须相信大部分教师本身都有自学不息的精神。教师参加进修和接受培训既发挥他们的专业精神,亦是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好榜样。
    8. 教师角色 ── 教师扮演下列多重角色:
      • 营造教学气氛
      • 认同资优教育政策
      • 共同备课
      • 善用资源
      • 协作教学、同侪观课
      • 灵活使用资讯科技
      • 积极参与培训

 

制定校本资优培育课程的目标

  • 资优课程配合学校的整体方向
    1. 每间学校均有自己的办学宗旨与特色,校本资优培育课程的计划必须融入学校整体政策,而不能单独孤立地实行。
    2. 香港资优教育政策建议的第一层次推行模式,是在各科目、各班级的正规课堂内进行。所以,如要成功推行校本资优培育工作,课程计划必须配合全校政策。
  • 对象
    对象须吻合课程计划:
    1. 全班式课程的对象是全班学生,但教师亦须因应个别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组教学活动。
    2. 至于抽离式课程,学校需按课程计划与学习目标,清楚厘定对象学生。举例来说,假如学校计划为资优学生开设《趣味心理学》增益课程,对象学生应多元化,包括智能较高的一般学生、内省或社交能力卓越的学生等。又例如学校计划开展《中国文化》增益课程,对象学生可以是中文、中史或小学常识科成绩优异的学生。
      [请参考本指引
      1. 第二章《资优教育的对象与三层推行模式的关系》
      2. 附录二《资优学生的特质》
      3. 附录五《甄选学生总表》]

 

  • 制定课程计划
    1. 课程计划可分为短期、中期及长期。短期计划可以是学年计划。至于中期及长期计划推行时间的长短,则取决于各校的实际情况。譬如学校可以厘定为期三年甚至五年的中期目标,三、五年之后则为长期目标或远景。

    2. 制定课程的学年计划是一个起步点,以下是一些需要留意的事项:
      • 在制定学年计划之前,必须先检讨过去一年的工作,以汲取经验,并对学校的资优教育工作现况,作出系统化而全盘的分析,从而订立本学年校本资优培育工作的目标和关注事项。
      • 订立学年计划时,可作多方面的考虑:教师、全体员工的强项在哪里?过去一年有哪些工作值得延续?那些需要作修订?家长与学生对学校有何期望?学生有什么迫切需要?
    3. 在制定学年计划的过程中,校长与行政小组同工磋商后,须与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并制订学年计划的方向和原则。至于如何落实执行学年计划的具体细节,则可交由专责小组讨论及厘定。


甄选学生

甄选的意义

  • 甄选的目的是为了辨别校内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让学校能够有系统地按照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他们安排合适的课程。因此,有意义的甄选工作,必须配合相关的课程,否则,甄选只会沦为一个纯粹为学生贴标签的工序。
  • 学生的学习需要会随着他们的年龄、经历、兴趣发展而改变。因此,有意义的甄选,必须设有「复检」机制。这样,学校才能够按获选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要,为他们安排切合需要的学习机会。
  • 凡参加「校本资优培育计划」中1 B、2 C及2 D层次课程的学生,都需要经过甄选。学校可考虑成立甄选委员会进行甄选工作。至于1 A层次,因为是全班式的增润活动,所以不需要甄选。

 

「校本资优培育计划」1 B层次课程的学生甄选工作

  • 1 B层次课程:甄选的目的
    甄选的目的在于把在不同学习领域或范畴(例如:中国语文)表现优异的学生,按年级辨别出来。当教师在正规课堂教授某一学习领域或范畴时,便可以采用分组学习、浓缩课程,或延伸课程等1 B层次课程的教学策略,照顾班内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的学习需要。
  • 甄选1 B层次课程的对象 
    1 B层次课程的对象是指在某一学习领域或范畴内,表现属于就读级别中最卓越的首十个百分点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领域或范畴,所选出的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也会有所不同。
  • 甄选1 B层次课程学生的工具和标准
    学校须因应校内外的资源、学生的特质和需要,以及有关的学习领域或范畴等,厘订甄选学生的工具和标准。学校可灵活地选用下列的甄选工具和标准,或作出修订,以配合学校的需要。
  • 在标准化的学业成绩测验(例如香港学能测验(HKAT))中,成绩排名最前的十个百分点以内;或
  • 在校内学术领域或范畴的成绩在排名最前的十个百分点以内;或
  • 在国际性或全港性的竞赛中取得优良成绩,或获得教师极高评价和大力推荐。

 

「校本资优培育计划」2 C及2 D层次课程的学生甄选工作

  • 2 C及2 D层次课程学生的甄选原则
    1. 校本化
      学校在订定2 C及2 D层次课程的培训人数、学生类别和甄选准则等事项时,除了参考本指引的建议外,还须慎重考虑本身的资源(如教师在资优教育方面的经验)、办学理想(如学校对推行资优教育的优先次序)、教师的专长(如教师的特别技能)、学生的特质(如学生的兴趣)(小学版中学版)和需要(如情绪方面)等因素,制定一套配合学校独特需要的计划,才能体现「校本」精神。
    2. 多元化
      • 甄选对象应多元化,以吸纳下列三类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
        • 学业成绩优异;
        • 具特殊才能;及
        • 智能优异的学生。

      应谨记不要忽略弱势社群,如新移民、身体弱能或家境清贫但表现优异的学生,以及一些没有卓越表现但被评定为智能优异的学生。

      • 甄选工具应多元化,藉以网罗不同类别的学生。除了标准化的测验外,还可采用行为观察问卷(教师版家长版)、校内外表现、作品评鉴、面试等方式。
      • 推荐学生的渠道应多元化,获推荐者才不会局限于校内成绩表现优异的学生。除校内的教职员,例如:教师、辅导主任/教师及社工外,家长和校外人士,例如:心理学家、专科教授等亦可推荐学生。此外,学校也可以采用学生自荐和同侪互荐的方式。
    3. 具透明度和弹性
      • 校方必须向教职员、家长和学生,公布「校本资优培育计划」的目标、内容、甄选标准和方法等,务求达到公平、公开和公正的原则。
      • 学校须尊重家长和学生的意愿,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该计划(不可强迫),另一方面则容许学生退出。
      • 甄选安排要有弹性。学校可以设立补选机制,以确保校内的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不会因为错过了一次机会,而不能参加。
    4. 以培育学生为本
      • 甄选学生的标准必须配合课程目标和内容,以确保获选学生可以得到合适的培训。
      • 甄选的目的在于辨别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华。学校应避免采用「资优班」这类名称去标签学习小组,以免令获选学生有心理压力,而对落选学生则构成负面标签。
  • 2 C及2 D层次课程的甄选对象和目的
    甄选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 初选、复选及补选,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对象和目的。

 

  1. 初选 - 成立校内「人才库」(Talent Pool)
    • 初选对象的范围应较广泛,目的是网罗校内所有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以成立「人才库」。学校可根据「人才库」的学生名单,有系统地运用校内外资源,照顾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学习需要。
    • 「人才库」的对象必须多元化,以吸纳学业成绩优异、具特殊才能和智能优异这三类学生,而不应局限于其中任何一类。「人才库」的学生总人数可占全校人数约百份之十五。学校亦可因应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的素质,调整这个比率。
    • 选入「人才库」的学生,基本上都可以参加一般的增益活动,即2 C层次的基本课程,例如:
    1.  
      • 探索活动,包括参观、讲座等;
      • 基本学习技巧,例如阅读、记忆和笔记技巧;
      • 基本研习技巧,例如运用资讯科技搜集资料的技巧、撰写报告的技巧;
      • 基本思维技巧、创意思维技巧;
      • 基本情意教育的培训,例如自我认识、情绪管理。

     

  2. 复选
    • 复选的目的在于辨别「人才库」中哪些学生的能力较优异或具有特别专长。学校可根据复选的结果,为这些学生安排不同的课程,例如:
      • 参加一些较深入的课程,即2 C层次的进阶课程;或
      • 参加一些更专门的培训,即2 D层次专门课程,例如:数学深造组、创意写作研习班。
      • 如有需要,还可以安排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参与校外培训,即3 E层次的课程。
      • 至于在正规课堂内,学校须确保这些有特别专长的学生能够在专长的学习领域或范畴得到1 B层次的课程增润。

       

    • 未能通过某一次复选的学生,仍可参加2 C层次的基本课程,并有机会透过日后的复选再次获得推荐参加不同的课程。

  3. 补选
    补选的目的在于确保一些在初选阶段未被辨别的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不会被遗漏。
  • 2 C及2 D层次课程的甄选工具和标准
    1. 学校须清楚列出甄选各类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的工具和标准,作为甄选学生的基础以及回应家长查询时的依据。以下是学校在甄选学业成绩优异、具特殊才能和智能优异这三类学生时,可以考虑采用的一些甄选工具和标准[参考附录四至十七]。
      • 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
        • 标准化的学业成绩测验或标准化的学习性向测验成绩排名最前的两个百分点或以内;或
        • 校内学术领域或范畴的成绩排名最前的四个百分点或以内。
      • 具特殊才能的学生:
        • 标准化的特殊才能测验,例如: 创造力评估成绩排名最前的两个百分点或以内;或
        • 校内非学术领域或范畴的成绩排名最前的四个百分点或以内;或
        • 在国际性或全港性的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或
        • 在行为特质问卷中[参考「资优学生行为特质问卷」(教师适用)],在与其专长相关的项目中表现优异(平均分取得四分或以上);或
        • 某项专长获得推荐人极高评价并以有力的证据支持;或
        • 面试表现优异;或
        • 作品得到学术或非学术委员会极高评价。
      • 智能优异的学生:
        • 标准化的个别智能测验成绩排名最前的两个百分点或以内;或
        • 标准化的团体智能测验成绩排名最前的两个百分点或以内。
    2. 学校在决定2 C及2 D层次课程学生的甄选工具和标准时,还需留意下列原则:
      • 「人才库」的甄选应富包容性
        • 在挑选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时,无须要求学生在所有学科或各个学术范畴都表现优异。学生只需在任何一个学术范畴,例如:语文,达到优异标准即可选入校内的「人才库」。
        • 具特殊才能的学生可包括在美术、音乐、体育等任何一方面有优异表现的学生。
      • 「人才库」的甄选工具应多元化
        • 学校须采用不同的工具去选取学业成绩优异、具特殊才能和智能优异等不同类型的学生。
        • 学校还可采用不同的工具去选取某一类学生,例如在选取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时,除利用标准化的学业成绩测验取录一批学生外,还可利用校内学术领域或范畴的成绩,再收取一批以校内标准而言同属学业成绩优异的学生。
      • 贯彻校本精神
        学校需自行调节本指引所载的甄选工具和标准,以配合学校的资源和学生的需要。举例来说,在甄选学生参加数学深造课程,即2 D层次的课程时,学校采用香港学科测验作为甄选工具,结果发现校内大部分学生的成绩都在排名最前的两个百分点或以内,但该数学深造课程的收生人数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可以考虑采用不同的做法,例如:
        • 改用校内成绩作为甄选工具;或
        • 附加一些「先决条件」,如要求学生必须在行为观察问卷内在与其专长有关的项目表现优异;或其他专长获得推荐人极高评价等;或
        • 采用高一年级的标准化数学成绩测验,作进一步筛选。
        • 学校可以重新考虑「校本资优培育计划」的安排,善用不同层次的培训课程,尽量令校内这一大批能力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切合需要的学习机会,如将2 D层次的课程透过全班式课程施教。

     

  • 2 C及2 D层次课程的甄选程序
    1. 首年工作──成立甄选机制
      • 初办「校本资优培育计划」的学校,可在推出课程前的一个学年,展开筹备工作,包括成立甄选委员会、厘定甄选学生的工具和标准等(参考图四图五附录四至十)。
      • 在举办课程前一个学年的下学期,进行校内「人才库」的初选工作(参考图四图五)。较理想的做法是从低年级,即小一或中一开始。约在三、四月间,当教师对班中学生的能力有一定的认识时,公开邀请教师、家长等推荐理想人选 (参考附录十一至十七)。
      • 展开甄选工作,包括整合学生资料、安排面试、订出取录名单等(参考附录五「甄选学生总表」)。
      • 在五、六月间公布甄选结果。这批通过初选的学生,将成为「人才库」的基本成员。在新学年,他们将参加为小二或中二学生而设的校本资优培育课程。
    2. 第二年的工作-推行课程、补选及复选
      • 在该学年的下学期,约在三、四月间,重新进行小一或中一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的推荐和初选工作,获取录的学生将成为「人才库」的成员,并可参加下年度小二或中二的课程。
      • 学校同时要进行补选工作。公开邀请教师、家长等推荐正就读小二或中二级但尚未被辨别的能力较高及资优学生,参加补选。获取录的学生亦可成为「人才库」的成员,并参加下年度小三或中三的课程。
      • 在五、六月间公布初选和补选的结果。
      • 约在五月间,学校还需要为已选入「人才库」的学生进行复选,藉以找出一些能力优异和有特别专长的学生,并安排他们在下一年度参加一些较专门的课程。
    3. 第三年及其后将重复第二年的程序(参考图四图五),所开办的课程将随「人才库」学员的成长而逐渐向高年级推进。甄选程序的细则,可参阅图四

 

资源配合

  • 财政预算和安排
    校长及校董会在资源调配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专责小组可在这方面提供意见。在设计校本资优培育课程时,必须有恰当的财政安排。例如:课程资源、特别设备、器材、聘请导师、助教、支援人员的酬金、活动经费等。

  • 课室、特别设备、课程及相关资源
    在运用「硬件」资源方面,可考虑以下项目:
    • 课程资源
      如参考书、影音资源等
    • 教学器材
      如电脑、美术用具、设施、音响器材、投影机、额外文具等
    • 资优教育资源室
      在图书馆或各正规课室内增设资源角或兴趣活动角
    • 学校内联网设施
      设立内联网及建构课程资料库,以方便教职员或师生之间彼此交流沟通。
    • 学校图书馆
      将图书馆全面电子化及连接互联网,方便教师及学生搜寻资料,亦可考虑设立校本网上资料库,方便教职员共享教学资源。
  • 家长、社区及其他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这方面,学校可考虑善用家长、校董会、校友、社会工作者、办学团体或所属社团网络、友校网络及社区资源,以下是一些建议:
    • 请家长、校友、社工(或学生辅导主任)担任资优学生的良师(mentor),协助带领参观或筹划其他活动。年青的毕业校友,更可回校以大哥哥、大姐姐身份与学生分享经验。社工、学生辅导主任或教师,则可统筹及策划与个人及社交能力有关的增益或延伸活动。
    • 校董会除了在行政层面支援外,更可协助网罗其他资源,假如学校有资源,甚至可拨出基金或款项作推动资优教育之用,使计划进行得更顺利。
    • 友校及其他网络,可交流分享经验,亦可共享资源。学校可考虑与友校及相熟社团,协办各类抽离式的增益活动。
    • 善用社区资源
      举例来说,学校如参观某历史文物馆之前,可先联络该处的中心主管,安排工作人员为学生讲解及导赏,使学生对是项参观活动有更深入的认识。此外,亦可集中社区内不同类型的训练计划或比赛(如领导才能训练),为资优学生提供更专业和多元化的培育课程。
    • 参考教育局的课程资源并参与资优教育的相关活动,包括简介会、教师培训讲座、各类课程经验分享会。

 

家校合作

  • 与学生家长多保持联络,有助从多方面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专长和弱项,这样对于如何恰当地提供全班式或抽离式课程很有帮助。
  • 当校方计划推行抽离式课程,应在不同的层面与家长沟通/合作:
    • 通知家长有关安排
    • 邀请家长推荐子女参与该类课程
    • 邀请家长填写甄选资料,如学生行为量表等
    • 校方除了应该向获选就读抽离式课程的学生家长发出通知书外,亦可考虑安排简介会,向家长及获取录学生清楚讲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并请家长适当地支持子女(如为子女的其他课外活动作出适当的时间调配、督促子女出席及完成所有课业、在课程活动中充当导师、在课外参观活动中协助安排、出席课程结业礼等)
    • 透过课程小册子,让家长了解学生的进展,如课程需要。家长可能要协助评核子女的课业、与子女共同进行亲子阅读活动、为年幼子女准备课业用品。因此,课程小册子可成为学校与家长沟通的好桥梁。

 

其他支援措施

  • 编排时间表
    1. 为专责小组的成员每周安排共同的空堂,以方便成员进行集体备课。

    2. 编排一些共同教节,让有意进行协作教学及同侪观课的教师顺利推行上述活动。

    3. 由于根据课改建议,各学习领域有某个比例的弹性课,学校可考虑利用这些课时空间,引入与资优教育三大元素相关的新课程,如「创意思维课」、「生活教育课」等。在这些课程中,教师可留意表现突出的学生,考虑日后为他们安排深入课程作抽离式活动。

  • 支援人员的调配
    为支援校本资优培育课程,学校可调配文书、资讯科技人员、图书馆主任等的工作,以配合课程的需要。举例来说,文书人员可协助预备课程所需的工作纸及活动资料;资讯科技人员可提供技术支援;图书馆主任则可教授学生搜寻资料的技能及协助教师整理与资优教育有关的资料。
  • 为专责小组成员创造空间
    学校可考虑以下方法为专责小组成员创造空间:
    1. 减少授课节数
    2. 预留受训时间
    3. 如有需要,为小组成员调换课节,使成员能出席培训活动。
    4. 拨款资助小组成员参加有关讲座和课程
  • 向校董会及家长阐述推行校本资优培育课程的理念、政策与进展。
    校本资优培育课程的顺利推行,需要校董会及家长的全力支持,因此,学校必须向他们讲解校本资优培育课程的理念和政策,并汇报工作进展。此外,在这些课程进行期间,亦可邀请校董与家长出席活动,例如出席入营仪式、惜别晚会或结业礼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