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局中人語

 

培育師資獎學金(境外)

 

- 讓傑出學生實現理想 給香港教育新的動力

 

教育局局長吳克儉

 

   優秀的教師是教育成效的關鍵。過去十多年,特區政府已不斷投入資源,加強本地的師資培訓,以及在職教師的持續專業發展。香港已建立了一支十分專業的教師圑隊,現在是時候引入前瞻性的思維,進一步鼓勵及吸引有國際視野的傑出年輕人投身教育事業。這不但能提高新入職教師的水平,亦有助進一步鞏固教師的專業地位。

 

  事實上,許多教育政策研究,如2011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建構高質素教育專業團隊報告」及「麥健時報告」,它們均指出吸引人才加入教師行列,是提升教育質素的關鍵。然而,香港的尖子學生過往多著重醫科、法律和商科等科目及相關的職業,較少會選擇投身教育事業。要打破這個局面,我們要有新的思維,在政策上給予更大的鼓勵。

 

  為此,政府計劃向「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獎學基金」注資4億8,000萬元作為種子基金,設立「培育師資獎學金(境外)」,以其投資收益(預計每年約2,400萬元),由2014/15學年開始,每年資助約20名有意往境外升學的傑出學生,入讀知名大學的課程,而他們須承諾畢業後回港擔任教師。

 

  每位獲頒獎學金的同學每年可獲最高30萬元,用以修讀一年制的學位教師教育證書/文憑課程,或長至四或五年制的學位課程。他們畢業後須回港任教公營或直接資助計劃中、小學或參加學前教育學券計劃的幼稚園,年期相當於獲頒獎學金年期,但不少於兩年。  

 

  我們不會限制申請人修讀的課程,但會考慮他們選修的學科是否切合本地學校的教學需要。鑑於這是一項先導計劃,若申請數目超出既定名額,修讀特定的科目將獲優先考慮。因應本港教育當前的需要,目前獲優先考慮的科目為英國語文及幼兒教育。我們日後會對計劃的執行細節(包括優先考慮的科目)進行檢討,並按需要作出適當的修訂。

 

  有人可能會擔心,這項計劃能否吸引尖子學生,並把他們長期留在教育專業?其實,教師是很有意義的工作,相信獲頒獎學金的同學在履行教學承諾後會繼續擔任教師。在甄選過程中,我們會考慮申請人各方面表現,以及他們是否有志加入教師行列及適合擔任教師。而在他們進修及回港任教時,我們亦會持續跟進他們的情況,給予支援及發揮的機會,支持他們以教師作為終身事業。再者,根據其他計劃(例如 Teach for America)的經驗,傑出人士如加入教師行列以回饋社會,即使只有數年時間,亦足以體驗教學工作的意義及作出寶貴的貢獻。

 

  又有人問:為何不把有關資源用於增加學生在本地大學進修的機會?我必須指出,兩者並無相悖,而且會同步進行,新計劃每年名額有20個,但本學年的首年資助學士學額已由每年14, 500個增加至15, 000個,高年級的銜接學額更會逐步倍增至8,000個,可見我們的重視程度。

 

  此外,我們亦在2010/11學年成立適用於本地進修的「準英語教師獎學金」,旨在吸引英文程度良好的人士修讀相關的課程,以取得所需的資歷,在畢業後投身英語教師行列,每年名額達50個。

 

  至於在職教師方面,我們現時已提供各式各樣的培訓及持續專業發展機會,內容涵蓋學科知識、教學法及管理技能等。除教育局的經常性補助金外,語文教育基金、優質教育基金及教育發展基金等亦設有資助,為教師提供靈活及多元化的培訓機會。我們會不時檢視在職教師的培訓需要,從而作出相應的安排。

 

  三月中旬,當我前往美國和加拿大推廣新高中學制及香港中學文憑資歷時,亦順道與兩地的教育官員及學者就有關獎學金計劃進行交流,他們無不表示贊同,認為值得投放資源於此。其中,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院長Susan Fuhrman教授及多倫多公立教育局總學術主任鄭健齡女士更分別形容這是一項「極好」及「了不起」的計劃,可以吸引精英及高質素人才加入教育專業。

 

  最後,我想引述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以前的一篇文章,他寫道:「家長們,老師們,別把我們的價值加諸下一代身上,請給他們一點空間去發掘自己的潛力、自己的理想吧!˙˙˙給他們勇氣和支持,告訴他們並不是每個『有為青年』都要獻身金融、銀行、醫療或法律的。」我亦衷心希望社會能夠支持這項新計劃,給有志當老師的傑出學生多一個實現理想的機會,也給香港教育多一股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