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服務學習 實踐篇

 

(三) 實踐篇

要實踐一個服務學習計畫,教師可考慮以下的因素:

  1. 3.1 了解學生需要
  2. 3.2 了解社區需求
  3. 3.3 服務學習的籌劃
  4. 3.4 反思
  5. 3.5 學生學習的評估
  6. 3.6 活動/計劃的評鑑
  7. 3.7 嘉許

 

  1. 3.1 了解學生需要

「服務學習」的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讓學生透過參與社會服務而從中學習及成長,透過服務學習而能達致的教學效果有很多,一方面既可提升學生個人素質,亦可提升其公民責任感(詳見《理念篇》《服務學習的價值》)。

 

導師可按學生的不同需要,設計並籌畫不同的服務學習活動,讓學生從中成長,再加上合適的反思活動,配合不同的反思題目(可參考《資源篇》中《反思活動》及《反思題目》二欄),並將反思題目配合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需要,深化學生從活動經驗而得的心得感想,增加教學效能,做到既能滿足學生的需要,又能滿足社區的需求。

 

  1. I. 如何了解學生的需要︰

「服務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是讓學生參與計畫的每一個範疇,以增加其參與感及投入感。故老師可以於實踐服務學習的不同階段邀請學生參與、共同籌畫一個能滿足學生、學校及社區需求的計畫。教師如果希望深入了解學生的需要,可考慮以下的途徑:
甲、  設立或聯絡與「服務學習」有關的學生組織如制服團體、社會服務團等。透過與有關組織的商討,更深探知學生的需要。
乙、  鼓勵學生參與籌畫的工作。
丙、  搜集學生的意見,將他們的意見融入週年行動計畫中,了解他們的興趣和能力。

 
往上

  1. 3.2 了解社區需求

「服務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就是滿足社區的需要,故首先要了解社區的需要,然後針對社區的需求去訂立週年的行動計畫。

  1. I. 如何得知社區的需要

學校所處的社區是實施服務學習計畫最理想的地方。所以在服務活動之前,教師(或可與學生商討)可以對社區的需求進行評估與分析,以便因應社區的真正需求而提供適切的服務。

 

一般來說,要了解社區的需求可利用以下的方式︰

 

  1. 甲、 直接致電機構查詢需要

這是一個很直截了當的方法,學校所處的社區附近定必存在著不同的社會服務機構、政府機構或私人機構,如老人中心、青少年中心、醫院、特殊學校、圖書館、制服團體、環保機構等,她們均歡迎義工提供不同形式的服務。主動致電查詢定能了解她們的真正需要。
(有關的資料可參考《資源篇》中《社區資源》一欄)

 

  1. 乙、 訪談區內重要人物

社區領袖如區議員、立法局議員、機構或團體的負責人,對社區的需要有較深入的了解,他們不但關心社區事務,而且常與不同階層的市民接觸,善於掌握民意和了解市民的真正需要,訪談他們可更了解社區的需求。

 

  1. 丙、 透過腦力震盪與學生商討

這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讓學生有份參與服務學習計畫的訂定,增加他們的投入感及參與感。

 

  1. 丁、 閱讀報章找出社區需要

 

往上

 

  1. 3.3 服務學習的籌劃

在明白了學生及社區需求之後,便可開始籌畫工作。

 

要有效籌畫服務學習課程並將服務學習融入於課程之中,老師可先考慮下列問題:

  • 為什麼要將服務活動融入於課程中?希望得到什麼效果?
  • 課程的目標是什麼?
  • 如何有效地將服務活動與課程內容連繫起來?
  • 學生是否清楚知道他們的角色及課程的要求?
  • 社區機構是否清楚知道服務學習的內容並有份參與課程的設計?
  • 你盼望從學生身上看到什麼改變?
  • 有什麼安全考慮?
  • 如何有效地將學生分組?
  • 服務學習計畫如何滿足社區的真正需要?
  • 如何將服務學習計畫與課程的時間表配合?
  • 如何評估服務學習計畫的成效?


訂定計畫時要考慮以下因素︰

 

  1. I. 服務主題

明白了學生及社區需要之後,便可以選定服務學習的主題,作為整個服務學習計畫的基礎,教師可以抽取與服務學習主題有關的課程內容與之結合,採用跨學科或單一學科的方式進行,而服務的主題可以是老人服務或特殊人士的需要等等。
 

  1. II. 計畫目標
清晰的目標給予服務學習計畫明確的方向。一般而言,服務學習的目標可分為知識、技能及態度情意三方面,可以是加強對課程內容的掌握及理解、對職業的認識及獲得相關的技能,也可以是提升共通能力如協作能力、溝通技能等,也可以是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公民意識和公民責任感。這些目標的訂定最好是由老師、學生及社區機構三者共同磋商協定。
 
  1. III. 了解學校可以運用的資源
  1. 甲、 財政資源

「服務學習」計畫若經仔細籌畫,所花的經費不會太多。老師可以考慮利用德育及公民教育津貼或申請有關的基金或資助(詳情可參考《資源篇》中《基金/津貼/資助計畫》一欄)。此外,也可以透過其他的校內組織,如校友會,家長教師會等籌募經費。

 

  1. 乙、 人力資源

學校可以運用的人力資源包括學生、老師、行政人員、家長、校友及社工。老師及行政人員是服務學習的協調者與指導者,而家長及校友則可擔任不同層面的義務工作,而年長的學生也可以擔任重要的職務如籌畫、執行、帶領等。

 

  1. IV. 服務學習與課程

教師可考慮以下的方法將課程與服務活動連繫起來:

 

  • 學校可以制訂一個周詳的行動計畫以單一學科或跨學科的方式,配合專題研習去研習服務學習課題。
  • 將服務學習的元素加入適當的學科/學習領域中,例:將服務學習連繫到一系列的寫作活動,如活動後的反思或給老公公/老婆婆的慰問信等。
  • 配合德育課、公民教育課或生活教育課等推行。
  • 配合專題研習,選擇相關的研習主題,配以合適的服務活動。
  • 老師可以選擇利用不同機構所提供的教材進行施教或自制教材。教材可包括閱讀資料、討論題目、工作紙、反思題目等。
  • 學校可以選擇成立服務學習小組(或同類組織)推動服務學習活動。也可以與其與他校內的組織,如公益少年團、學生會、家教會等配合推行服務學習。
  • 可以配合全方位學習活動或以課外活動形式推行。

 

  1. V. 服務學習的時間

教師宜與合作機構商討有關實施服務的時期及服務的次數。在服務時間方面需考慮學生的課程與社區機構的需求,安排數天、數週、一學期或一學年的服務。一般而言,開始實施服務學習的時候,服務時期適宜較短,以便能作及時的檢討及改善。

至於服務次數方面,也同樣要按課程與機構的需求去作決定,可以是固定的安排,如每一、二週服務一次或以課外活動的方式,或由學生自行決定服務的時間。
 

  1. VI. 服務學習統籌小組
由管理層、教師、職員及學生組成一個統籌小組,專職負責服務學習的教育,定期召開會議,清楚界定各人之職責。

 

統籌小組的工作包括:

  • 了解需求
  • 聯絡社區、學校各範疇的負責人
  • 籌畫、執行服務學習活動
  • 設計有關教材
  • 評鑑服務學習的過程與效果
  • 籌畫嘉許活動

 

  1. VII. 宣傳

老師可以透過多種途徑向學生、家長、教職員及有關人士提供有關服務學習的資訊及宣傳服務學習活動,如通訊、通告、告示、展板、橫額、小旗幟等,也可以在內聯網或互聯網發放消息。

(有關服務學習籌畫的例子可參考《示例篇》)

 

往上

  1. 3.4 反思

 

  1. I. 反思活動需注意的事項

Eyler, Giles 及 Schmiede (1996) 強調反思活動需具備4個條件才得以完整有效︰

 

  • Continuous 持續性
    反思活動宜於服務之前、過程中及之後持續地進行。
  • Connected 連繫性
    反思活動宜與學生的智能發展及學習連繫起來
  • Challenging 挑戰性
    反思活動宜具挑戰性,讓學生從更新的角度,以更闊及更富批判的思考去看事情。帶領反思者宜於這時候提問,刺激學生思考,澄清謬誤與矛盾。
  • Contextualized 相關性
    反思活動宜配合服務學習活動,使學生能透過服務學習經驗及反思,加深對課題內容的理解且更明白課題背後更深一層的意義。

 

  1. II. 反思的內容

David Kolb 的 What? So what? Now what? 架構利用三條問題去引導學生反思的方向。學生們需要漸漸地加深對服務經驗的分析,從而加深對服務經驗的體會。

 

What? (描述)

  • 發生了什麼事?
  • 你觀察到什麼?
  • 你的所見?所聞?
  • 你的職責是什麼?
  • 合辦機構的職責是什麼?

 

So what?(解釋、演繹)

  • 參與者討論他們的感受,想法及對服務經驗的分析
  • 你學到什麼?
  • 你遇到什麼困難?
  • 你領悟到什麼道理?
  • 你喜歡其中的哪一個環節?
  • 你的服務經驗如何與你從課堂上所學的連上關係?

 

Now what?(應用、前瞻)

  • 你會如何應用你所學的新知識?
  • 有什麼地方可以改善?
  • 有什麼你可以和大家分享的?

 

  1. III. 反思活動的元素

有效的反思活動宜具備以下條件:

 

  1. 1. 要有具體的方向及目標(例︰領導才能、團隊精神、批判思考、責任感等等)
  2. 2. 要切合反思活動的對象(年齡、文化、學習背景......)
  3. 3. 在服務之前、過程中及之後發生
  4. 4. 能將服務經驗連繫課堂知識
  5. 5. 活動宜有趣且具挑戰性
  6. 6. 促進集體反思時間及個人反思時間
  7. 7. 建立一個開放接納的氣氛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
  8. 8. 尊重學生的私隱
  9. 9. 提倡積極的聆聽
  10. 10. 讓學生可以透過不同的表達方式去回應
  11. 11. 容許學生於回應時有思考的時間
  12. 12. 要積極回應學生的負面經驗,增加學生對社區需要的認同及對服務的承擔
  13. 13. 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創意及提升學習
  14. 14. 事先規畫反思活動但對突發事件採取開放態度

反思活動的例子可參考本網站《資源篇》中《反思活動》一欄。

 

往上

 

  1. 3.5 學生學習的評估

根據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報告書中提及,評估是用來收集學生學習的證據。它是學習與教學循環的一部分,而不是附著於教學階段之後,獨立於兩者之外的。評估的結果,可提供資料讓學生改進學習,也讓教師可以檢討和改善教學。

 

對學生學習來說,學習過程(如:探究、獨立學習、應用共通能力、反思)和學習成果(如:知識/概念、解難能力)同樣重要。教師可以用不同的評估模式,去收集學生在不同情況,以不同能力所顯現的學習成果的證據(例如:以問答考核溝通能力、以討論評核協作能力、以演示和表演評核創造力)。

 

《資源篇》中的《反思活動》內有不同的反思活動可協助評估學生於課程中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評估的方法與工具 

對於學生在服務學習中的表現,教師可以採用的評估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個人反思心得寫作、集體討論、個別會談、觀察及自我評估等。由於學校課程編排緊密的關係,很難每個活動後都可以抽出時間進行個別會談,所以教師較常採用個人反思心得寫作的方法或集體討論讓學生自我評估。教師可以按不同的課程內容及目標,修訂以下各評估表格/問卷的內容,或自行設計問卷,以切合不同項目的需要。

 

教師可以利用「教師觀察個別學生評估表」,透過觀察,評估個別學生於整個服務學習的過程中不同範疇的表現。「學生服務前問卷」「學生服務後問卷」讓教師可以具體地掌握學生服務前後的轉變,從而評估學習的成效。此外,統籌教師可向負責教師發出問卷,其中可包括「教師自評問卷」「教師觀察整體學生表現評估表」,亦可以利用個別面談或小組面談的形式,檢討活動的成效,面談時的討論問題可參考「與參與學生訪談的建議討論問題」「與參與教師訪談的建議討論問題」

 

教師可於《資源篇》中的《反思題目》內選取合適的題目供學生反思,撰寫他們自己的心得。另外,《資源篇》中的《評估/評鑑》一欄亦上載了不同評估方法的檔案可供參考。而評估的學校例子可參考《示例篇》中《學校示例》一欄。

 

往上

 

  1. 3.6 活動/計劃的評鑑

透過評鑑可以使計畫的實施有所改善。評鑑的重要性就好比在服務學習中的反思一樣,是計畫得以改善的重要階段。

評鑑的主要目的是檢討計畫執行過程的好與壞,評鑑方式通常以回饋表進行問卷調查,或採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邀請教師、學生、服務對象、機構負責人及所有參與者一同檢討執行過程的優缺點。

 

評鑑指標 

在評鑑服務學習的過程,教師可以考慮該服務學習計畫能否達到以下的指標:

  

  1. (1) 學生能將從課堂中所學的知識、技能和態度應用在服務活動中。
    而服務活動則有助加深對課程內容及技能的理解
  2. (2) 學生於評估後可以獲得嘉許或某種嘉許的証明文件,以增強學生
    參加服務學習的動機。
  3. (3) 服務活動有明確的目標,且符合社區真正的需要,並對學生及他
    人有重要的意義。
  4. (4) 學生有分參與有關課程及活動的選擇、設計、執行及評估的工作。
  5. (5) 能加強並鼓勵學生與社區之間的合作及溝通。
  6. (6) 學生於活動前得到充份的講解及培訓,讓他們瞭解在服務學習中
    所擔任的角色及所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態度。
  7. (7) 重視學生於服務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給予適當的肯定

 

評鑑的方法及來源

教師可以利用以下的方法及來源進行評鑑,以觀察計畫的結果能否達到既定的目標:

 

  1. (1) 參考文件:教師可以參考活動計畫書、會議記錄等以得悉有關活動的目標、資源分配、人手安排等資料作評鑑之用。
  2. (2) 參考活動紀錄:教師也可透過參考出席紀錄、功課紀錄等以了解學生對活動的投入程度。
  3. (3) 參考學生的成果:教師可以透過學生的反思文章、學生活動報告及作品等以評估學生對課程內容的了解及其個人素質的改變。
  4. (4) 教師觀察:教師也可以透過觀察以了解學生在知識、技能和態度上的轉變。
  5. (5) 意見調查表:教師可參考所有有關人士的意見調查表,包括學生、教師、義工及受助機構等以評鑑服務活動過程的優缺點及對整體學生的素質有進一步的了解。
    《資源篇》中的《評估/評鑑》一欄亦上載了不同評鑑方法的檔案可供參考,如:「教師觀察整體學生表現評估表」「與參與教師訪談的建議討論問題」「與參與學生訪談的建議討論問題」等。而評鑑的學校例子可參考《示例篇》中《學校示例》一欄。

 

往上

 

  1. 3.7 嘉許

嘉許的目的是希望使學生的服務學習經驗得到肯定,並鼓勵他們持續地參與服務。

 

嘉許的重要性
嘉許活動能使學生為他們所作的事而感到自豪,且能增強他們的自尊感,使他們更願意於日後繼續參與服務學習活動。此外,嘉許活動能令服務學習活動為人所知,有助日後招攬新的會員、增加社區的支持,甚至帶來新的贊助。

 

嘉許的方式
老師可以透過不同的途徑去表揚有關的同學,可以在校內的刊物、家長的通訊、學校的內聯網或互聯網上表揚,而嘉許的活動可以用班級、學會為單位,甚至可以是全校性的活動,採用大食會、展覽或週會的形式展示服務學習的成果。並由教師、主任、校長或邀請校外嘉賓如受助機構負責人、區議員等頒發獎狀、服務時數證明書或頒發由服務機構所發出的證書、感謝狀或紀念章。而參與嘉許活動的對象可以是教職員,家長、服務對象、社區領袖、機構負責人等。

 

此外,教師也可以推薦學生申請不同的獎項/獎學金及邀請學生擔任重要的職務,如:活動領袖、活動統籌員等,這些也是很好的嘉許方式。

 

嘉許活動需要注意的事項:

  1. 1. 適宜讓學生參與嘉許活動的設計及執行
  2. 2. 活動宜生動有趣
  3. 3. 避免經常用同一嘉許活動/方式
  4. 4. 避免過度或太輕易作出嘉許
  5. 5. 讓學生得到個別的嘉許
  6. 6. 給予額外的責任可以是嘉許的另一種方式

往上

按這裡下載 Adobe Reader,以開啟PDF文件
按這裡下載 Word Viewer,以開啟微軟MS Word文件

重要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