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公共及行政相关 >
招标公告
-
招标公告
-
工程招标公告
主要內容
< 回上页

高中及高等教育学制改革关键问题探讨──『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科』的理念和实践」座谈会

二零零四年十二月十八日(星期六)

「高中及高等教育学制改革关键问题探讨──

『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科』的理念和实践」座谈会

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教授致辞全文

 

 

殷主席、各位嘉宾:

 

        今天我很高兴再一次回到香港中文大学,每次旧地重游,都令我回想起在中文大学工作的岁月。今天应中大评议会常务委员会的邀请出席有关学制改革的通识教育座谈会,令我再次想起中大的通识教育课程。相信在座众多中大校友都会有同感,在毕业多年后,印象最深刻的,都是在通识教育课上所学的!

 

  我相信大家都认同,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学习能力。近年各所大学也相继开办通识教育课程,这足以证明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发展及建立宏观视野方面,确实很有帮助。既然大家都认同这个好处,为什么我们不在中学推行,让更多同学受惠?为什么不早一点让中学生接受这种思维上的训练?

 

  事实上,很多小学现已广泛采用专题研习,学生已开始接触通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而中学则在初中开设了校本的综合人文科或相关科目。近年中学会考也开设「综合人文科」和「科学与科技科」。可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为了应付两次公开考试,因缺乏时间和空间,反而与通识教育的训练脱了节。既然我们认同通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宏观视野有所裨益,就不应该再犹疑,而应该致力落实。况且,中学高级补充程度会考课程的通识教育科,采用通识教育的精神和教学方法,已经累积了十二年的经验,亦证明很成功。

 

  在这次「三三四」学制和课程谘询展开后,教育统筹局的同事马不停蹄,出席不同的研讨会,与校长和教师见面,聆听教育同工的意见。连日来,我也会见了商会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人士,并出席电台节目、家长答问大会,又走访学校,与家长、教师和学生直接对话,了解他们的看法。在访问学校时,差不多所有读过通识科的同学都表示这科目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除了令他们扩阔眼界,亦使他们学会学习,将知识融会贯通,并留意时事。我亦与很多任教通识科的老师会面,他们都表示喜欢教授这一科,觉得很有满足感,因为看到通识科对学生的成长,待人处事与学习各方面确有很大帮助。

 

在谘询期间我们收到很多宝贵意见,有些认为通识教育科的单元数目太多,有些则认为应以小组教学的模式配合教授通识课,也有人认为通识科课时比例宜削减等。这些意见我们都会认真考虑。整体来说,我觉得大家的反应非常好,大家都十分支持「三三四」和设立通识科。

 

学制、考试及新课程是环环相扣的,必须一起改,不过实施的时间表则可以继续讨论。我们仍然听取大家的意见,听取具体及有建设性的建议。

 

我亦想不厌其烦说多一遍。在二零零八年实施新学制的这个建议,是我们与各个学校议会商讨后所达成的共识。若果有人觉得在零八年推行新学制还是太仓猝,这是可以继续讨论的,但总需要有个明确的建议:到底要多少时间才足够?

我们希望在明年中,对「三三四」学制改革有一个决定。

 

在不同的场合与前线中学教师交流时,我都深深体会到老师对教育和对学生的热诚。教师同工并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就学制及课程提出宝贵意见。虽然意见有分歧,但这都是他们高度专业和勇于承担的表现,也是我们推行新学制及新课程最大的信心支柱。

 

可是,最近我从报章中看到有少部分学者对「三三四」及通识教育科的评论,言词有过份夸张、危言耸听之嫌,可能会间接打击教师的信心与士气。身为学者,理应有精辟的见解,可是他们只懂猛烈抨击,却提不出一些具体或有建设性的意见,实在可惜。不过,一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词,总是会引人注意的。相信大部分教师都是有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应该不会那么容易受到影响。

 

新高中的通识教育科是最多人谈论的一个课题。众所周知,通识教育并不是新事物,而且又是公开试科目。学者讨论这课题时,不应太过主观,应该以客观及从教育专业的角度来看问题。若果不是,就真是需要补读通识课了!

 

有一次,我与一班老师会面时,大家倾谈日常工作繁重,自己是否置身「樽颈」之中呢?他们都说其实这是见仁见智,完全视乎个人对教育的热诚和承担。有老师又说,或许会有同工觉得工作辛苦,不过,即使是劳心劳力,只要想到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就乐意继续坚守岗位,继续授业解惑的工作。

 

这番话说得很对,教育改革的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学生,推行时难免遇到困难,必须要设法解决。对于充满热诚的教师来说,这是纵横驰骋的大好机会。若是已经失去教学热诚,那么即使是枝微末节的事情,也会看成是「樽颈」。

 

以不同的态度面对事情,感受当然不同。教师若是为了学生,即使辛苦,也会乐意去做,而且他们会看到远景,明白到眼前的困难只是短暂的,当更完善的制度确立后,受惠的将会是莘莘学子,教师的功劳当然是功不可没。

 

为什么不看「三三四」学制实施后所带来的好处?为什么不将「三三四」学制改革形容为百川汇海,将所有对学生有好处的构思集于一身?

 

「三三四」学制及课程改革,就像世界上所有大型工程一样,需要面对重重考验。可是,当我们看到这项工程将会为下一代带来长远的福祉时,我们就会勇于克服当前的障碍。就以我们最熟悉的地下铁路为例,当年拍板兴建,工程展开后,引起市民诸多不便。市区处处都是工地,尘土飞扬,噪音严重,交通挤塞,大家怨声载道。当时的宣传口号「地下铁路,为你建造」,也被人家嘲讽。不过,到了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相信再也不会有人反对当年兴建的决定。我们试想想,如果当年不兴建地下铁路,今天香港交通挤塞的程度,恐怕比曼谷还要严重。交通不会像现在般便捷,经济也不会高速发展,令香港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二十多年前反对的人,相信现在已哑口无言了。

 

推动学制和课程改革,跟推行通识教育科一样,都需要经历转型期不可避免的困难。不过,当我们想到,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下一代的利益着想时,这些困难都变成微不足道了。

 

推行通识教育是有必要的,相信有很多人都认同。就让我多举两个例子与大家分享。在我还担任中大校长的时候,当时有「拔尖计划」,取录会考成绩优异的中六学生早一年入读大学。当时有一位尖子中的尖子学生希望报读医学院,在面试时我亲自面见他。当问他平日有没有阅读,他说:「有。」我问他阅读什么书籍时,他回答说:「我只读课本。」接着问他为何选择医科时,他就答:「因为父母说念医科好,所以我就报读。」虽然这名学生会考成绩很好,可是在面试过程中,只是一问一答,没有多说几句话,好像整个思维都被困在重重框架里似的,所以最后没有获得取录。

 

另一次,一家美资大证券行跟中大联络,说希望聘请中大的毕业生,希望我们每年推荐四名学生到该公司实习。我们当然很高兴,因为要进入这美资大行工作,一点也不容易。于是我跟这家大行的负责人说:「我们在商学院物色一些出色理想人选,不会是困难的事。」谁知道他们表示希望选择念文学、哲学的学生,因为接受过这方面训练的学生,思路比较广阔。原来他们向来都是训练见习人员学习公司本身的运作模式,因此最重要的,是所聘请的毕业生要有较强的思维能力。

这样看来,通识教育对于学生的全人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不论是升读大学,抑或在商界及其他方面发展,都同样重要。

 

最后,我必须再三强调,从事教育,一定要有热诚,我们所做的一切,都需要为学生着想。既然新课程对学生有益处,就必须付诸行动。这不单是政府的政策,也是整个教育界的共同责任。大学方面也要思考如何作出配合。

 

我认为,大学的角色不单是为教师提供培训,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可以成为教师的后盾,随时向他们提供及时的支援。帮助教师扩阔视野,学习从多角度审视问题,练就融会贯通的思维方式,让教师在教育改革方面,能追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关于这方面,相信大学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的。

 

现在正值香港教育改革的关键时刻,我们既然看到了明确的目标,接着就要审时度势,因应条件来按部就班推行,同时要广泛谘询,听取意见。我们拥有良好的教育基础设施,以及热衷于教育的教师队伍,我们必须要珍惜这个机遇,让「三三四」学制顺利推行。确立更好的教育制度,培育更优秀的人材,是香港继续保持竞争力的最可靠保证。

 

我感到庆幸的是各院校还有一班沉默,但对教育充满热诚的学者,他们很有心,一直为推动教育事业而默默耕耘。相信他们今天都在座,当然也包括三位负责主题演讲的苏基朗教授、李子建教授及张灿辉教授。他们所主讲的课题,都是饶有意义的。

 

希望今天的讲者和在座各位,都能够集思广益,激发出更多智慧火花,为建构新学制和通识教育的宏图出一份力!

 

我再次多谢香港中文大学评议会常务委员会主办这个座谈会,亦谨此祝愿座谈会圆满成功!多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