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公共及行政相关 >
招标公告
-
招标公告
-
工程招标公告
主要內容
< 回上页

教学语言政策研讨会致辞全文

二零零八年三月十六日 (星期日)

特许语言学会香港分会及汇贤智库政策研究中心

教学语言政策研讨会

 

教育局局长致辞全文

 

 

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各位教育界朋友,大家午安:

 

 

  首先,我要多谢特许语言学会香港分会和汇贤智库政策研究中心合办今次的教学语言政策研讨会,让教育界内、外的人士,透过这个平台探讨教学语言政策,以及如何优化我们教学语言的配套措施,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培育出中英兼擅的人材。

 

 

  在八十年初期,香港大约有九成中学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自从政府在八十年代提倡母语教学以来,选择以母语教学的中学数目稳步上升。现时以母语教学的中学占全港中学的数目,已由原先的百分之十二升至百分之七十五。换言之,现时每一学年,有七成的中学生是以母语学习。

 

 

  母语教学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都大有改善。课堂上不同的授课形式,例如小组讨论、分组活动等,都变得更具互动性。同学以母语参与讨论,有效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投入感,有助发展全面学习,对培养终身学习有一定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同学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不但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令他们的分析、思考、判断及创意能力都得到更好发展。

 

 

  公开试的成绩,亦印证了母语教学有助中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提升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最明显的例证是中文中学的学生在过去几年的香港中学会考整体成绩持续进步,以2007年的成绩与未落实母语教学时比较,取得五科或以上合格率上升了百分之十一;而在各主要科目的合格率及优良率,进步亦十分明显,其中历史、经济、地理、化学及生物各科目的合格率全都录得超过百分之四的升幅。

 

 

  在我从事制订公共政策的经验所得,一些政策会带来一些目标以外的效应,我或许称之为副作用。当政府推行母语教学时,是预计了这政策的副作用,明白到学生在学校接触英语的机会相对减低,故特意设立了一系列的配套安排,其作用是维持学生的英语水平。

 

 

  我们当时采取措施去营造合适的环境,加强学生接触英语和使用英语的机会;因为在香港社会,学校是学生接触英语的最多的地方之一。故此过去十年政府推出多项的措施,目的是透过加强学校的英语语境,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为此,我们每年拨出约6亿元为中学提供400多名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教师,以及为小学提供约500名以英语为母语的英语教师或助教,希望营造英语环境和活化英语学与教。为鼓励学生多阅读英语读物,我们每年投放约900万元,在中、小学各级别推广英文阅读风气。我们亦向语文基金注资近9亿元,以资助各中学推行校本措施,提升英语教学水平。

 

 

  语常会亦透过资助及举办大型活动,在课堂以外营造有利英语学习的环境,以提升学生学习及使用英语的兴趣。例如自2005年每年拨款约500万元以举办英语节,透过辩论、话剧、英语营等轻松的活动,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教学方面,语文基金亦拨款近3亿元,成立语文教学顾问专责小组,提供到校支援服务,以提升中学、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领导及教学能力。

 

 

  我们在师资培训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例如提升所有语文科的教师达至指定的学历及语文能力要求,而采用英语授课的教师须定期参与专业发展培训。为鼓励在职的语文科教师提升其任教语文科目的知识和教学法,语文基金拨款超过5亿元设立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奖励津贴计划」,资助语文教师进修相关的课程。语文基金更拨款7,000万元,资助小学英文教师往海外参加沉浸课程,以提升英文教师的英语水平及扩阔其英语教学的视野。

 

 

  学校亦采取相应措施配合,从而希望提升英语教学质素及为学生营造英语环境两方面入手。我知道有很多学校在课堂外特意营造英语环境,例如举行英语早会;开设英语室,由外籍英语老师负责,利用午饭时间举行小组活动,如小组口语训练;鼓励老师在校园内多用英语跟学生沟通。

 

 

  由此可见,过往十年投放在英语教育的资源非常多,而个别学校在母语教学之余,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我前天刚刚到过粉岭一间中学探访,他们不但能够善用母语教学的优点,同时亦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除了教授英语课程和运用英国文学的元素之外,学校从中一起特别教导学生如何阅读英文报章,培育他们阅读英文报章的兴趣,并且向每位学生派发一个「英语护照」,记录学生参加学校不同英语活动的情况,以作鼓励之余,更使他们活学活用英语。该校在提升学生英语水平方面,实在做得非常不错。另外,我曾经出席一个训练学生培养企业精神的活动,开幕礼的司仪是一位中中学生,他的英语会话水平很高,发音用词非常准确,而且能够以英语应对塲面。

 

 

  这些个别例子令我们十分鼓舞。然而,是否所有学校都能够创造这么好的语境?我们学生的整体英文水平又是否都令人满意呢?我相信大家不得不承认,我们离这个目标还有一大段距离。我们仍然有大量改善的空间,我们仍然须要作出更有创意的补救办法。我们的愿景是所有学校均可以因应学生的进度和情况,提供最合适的教学,提升教学质素,培养他们成为中英兼擅的人才。在以下的发言,我会和大家分享我对如何让我们所有的同学,按步就班,都能学好英语的看法。

 

 

  任何社会政策都要符合其社会独特性,教育政策亦不例外。在制订教育制度时,我们须顾及我们这个社会的独特需要,务求培育出配合社会需要的人材。香港是一个背靠祖国的国际商业城市,国际间的商业活动是以英文为主,因此在香港,几乎所有的商业契约、法律、银行、保险等文件都是以英文为主;而身为中国人,生活在背靠祖国的香港,我们的学生当然要具备良好的中文能力,但是他们亦要配合国家一日千里的发展,同时学好英文,成为中英兼擅人材,才能真正配合香港独特环境的需要,尽量发展我们一国两制下的优势,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中,扮演适当的角色。

 

 

  我的意思是香港是中国国土内一个国际城市,在一国两制下,我们住在香港,应该善用香港享有的机遇,作为国家与国际社会间的桥梁,为祖国的繁荣进步作出贡献。要善用香港的优势服务祖国的话,我们先要好好装备自己,让我们大部分人都拥有优良的英文水平,从而达到这个目标。

 

 

  大家知道要掌握某一种语文,必需实行「四多」做法,即要多读、多写、多听和多说。虽然英语享有法定语文的地位,但市民日常生活接触英文或使用英文的机会与十多二十年前相比,明显地减少了。

 

 

  我记得我读中学的日子,电台播放的多是英文歌曲,但今日是以广东歌居多。以前英文电视台的片集是以英语广播,但今日有很多节目是可透过丽音收听广东话对白。当年年青一代是所能接触的电影大多数是英语片,今日却是港产片是占市场的大部分,为了迎合市场,一些英语的儿童电影,更有广东话配音的版本。

 

 

  当我刚离开大学加入政府工作时,每天接触的文件、备忘录、政府内部开会、当时的立法局开会,以致很多官式应酬场合,都是以英文作为沟通的媒介。时至今日,在日常公事上,开会文件大多仍然是用英文,但讨论时普遍改以中文为主。由于现在教育局内有一位副秘书长是外籍人士,因此局内每周一次的工作进度检讨会议有必要用英文,所以我个人尚有相当用英文的机会,不致于不习惯用英语进行会议。这说明语言一定要多运用,无论是阅读、书写、聆听,口讲,就是所谓「四多」的方法,才能掌握得好。

 

 

  去年七月我上任后与教育界的各持份者多次会面,虽然没有特定的议题,大家却不约而同地,对母语教学下学生的英语水平表示关注。一些校长及老师告诉我,母语教学可消除学生的语言障碍,令他们更有效地掌握本科的知识,不过转用母语教学后,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无可避免地减少了,因而影响他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和信心。

 

 

  作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持份者表达的这份忧虑对我来说是一个温馨的提示,我认为有需要与局内的同事检视母语教学的政策。

 

 

  经过多个月的反复讨论和分析,我们的结论是母语教学对教与学是有好处,一定要坚持,不能放弃。但另一方面我们亦要严肃正视持份者忧虑母语教学下,学生英语水平有待提升。

 

 

  去年十一月我透过传媒,公开表示我们认为一个适当时机已来到,应该检视一下母语教学问题时,即时掀起业界热烈讨论。在过去三个多月,教育界在报章及与我的会议上所提出的意见,均认同我们应该坚守母语教学政策,但同时需要作出一些微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各持份者主要的意见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

 

 

(一) 各持份者认同培育学生的中英文能力是基础教育重要的一环,同时亦赞成香港需要中英兼擅的人材;

 

 

(二) 有一些持份者认为支持母语教学不应等同禁止英语教学,特别是在香港的情况,毕竟中文和英文均是法定语言。只要学生具备有关的能力以英语学习,教师有足够水平,学科的教学需要得到照顾,在所有学校进行适度的英语教学是可取的。

 

 

(三) 持份者普遍认为每所学校均有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一刀切将英文中学和中文中学的二分法,不能满足个别学生的需要。他们建议让学校更灵活地因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及需要,为学生作出合适的教学语言安排。

 

 

(四) 持份者普遍认为「英中」、「中中」的标签为学校及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中中」的教师及学生承受不必要的压力,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受影响。部分意见认为标签亦不反映个别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

 

 

  我们在过去十年实践母语教学方面,已有相当的成果,但要做到中英兼擅,还有一段长路要走。我们明白到英文老师为了要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已承受了不少压力;而学生亦面对困难,因为他们接触和运用英语的机会有限。现时专上教育主要是以英文为授课语言,对中一至中三均用中文来学习的同学来说,中四无疑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要顺利过渡专上教育及应付考试,他们必须利用中四至中六这几年,大量吸收英文生字及专科句式,迅速提升自己的英文水平,一下子要面对这样的转变,压力之大实在不言而喻。

 

 

  即使中学毕业后投身社会工作的学生,亦有一定压力。曾经有一位外籍人士告诉我,他到一个手机店选购手机,店员却因语言障碍,没法清楚解答某些手机功能的问题。结果这位店员生意造不成,这位外籍朋友对香港零售业服务的满意度亦大打折扣,最终或会影响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形象。因此不打算继续升读大学的同学,也要尽量利用中四、中五两年时间,尽快把自己的英文水平提升以应付将来的工作上的需要。

 

 

  提升学生中英兼擅的政策目标亦得到办学团体、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认同。大家都明白中中学生以母语学习的好处,也知道政府及学界过往多年在英语教学方面投放了很多资源,但却不得不承认的是,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尚大量改善的空间。

 

 

  政府是支持母语教学,并积极落实母语教学,这立场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们亦必须兼顾「中英兼擅」的目标、配合香港的社会情况、学校和家长的期望以及学生的利益。我强调,政府是会坚守以母语教学的原则,而加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并非放弃母语教学。

 

 

  我想藉今日这个机会提出一些初步的构想,让大家更清楚我们对母语教学的坚持。我们的想法是容许学校一些弹性,使每间学校可以因应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一些规限之下,微调现行的教学语言安排,务求增加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和兴趣,以达到培育学生中英兼擅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无论学生采用母语或英语学习,均能达至良好的双语能力。因此我们坚持引进微调的措施,需根据以下的五个原则:

 

 

(一) 学生应在中学阶段达至中英兼擅,以适应大学或工作的英语要求;

 

 

(二) 学校选择教学语言时,须考虑学生是否有能力以英语学习,教师有否足够水平以英语教学,学校的资源是否分配恰当,及学科的教学需要能否得到照顾;

 

 

(三) 制定合适的监管机制,确保学校推行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教学语言安排,学校的教学语言安排须具透明度及获得教育局批准;

 

 

(四) 纠正目前所谓「英中」、「中中」的分别,因为这种分割有误导成分,亦做成标签效果,影响学生成长;

 

 

(五) 教学语言的选择要顾及新高中学制。

 

 

  为达至政府及学界培养中英兼擅的人材的目标,保持香港作为国际商业城市的优势,并以此优势服务祖国,我们便须再接再厉,不畏艰难,而对现实找出不足之处,共同努力改善。

 

 

  今日的研讨会提供了一个好机会,让我们集思广益。我希望大家可以用一个开放的态度就如何更好地达到「母语教学,中英兼擅」的双重目标提出意见。我们的愿景是全面提升教育质素,令每一名学生都能达至中英兼擅的境界。在这个理想情况之下,中中与英中的标签效应、上车落车机制或是中中生进入大学机会较英中为低等问题,都会消失于无形。

 

 

  其实退一步来看,要求学生在学校学一种母语以外的语言并不是香港独有的。在欧洲有很多国家,因为他们国家比较细,与香港情况差不多,对外通商和沟通最重要,故亦有采用英文为第二语言,他们用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制度,并未引起任何争拗,亦无须乱扣帽子。让我们以正面积极的态度,一起研究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第二语言 - 英文的学习能力及水平,同时确保学生有效学习不同学科,以求培育出中英兼擅的人材,为国家、为香港作贡献。

 

 

  多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