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建议-
目 录 | 页 数 |
---|---|
1 | |
1 | |
集思广益,先试后行 | 1 |
我们的信念:教育、课程、我们的下一代 | 2 |
课程发展改革建议 | 3 |
课程整体改革措施 |
| 3 |
| 3 |
| 4 |
| 4 |
| 4 |
| 4 |
| 4 |
| 5 |
| 5 |
| 5 |
| 5 |
| 6 |
| 6 |
| 6 |
| 7 |
| 7 |
| 8 |
中国语文教育 | 8 |
英国语文教育 | 9 |
数学教育 | 9 |
科学教育 | 9 |
科技教育 | 9 |
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附小学常识科) | 10 |
艺术教育 | 10 |
体育教育 | 10 |
| 11 |
| 11 |
| 11 |
12 |
香港课程发展议会
香港学校课程的整体检视
- 改革建议 -
为什么要改革学校课程?
因为我们要
细看现在,展望将来,作课程反思
为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我们必须认真审视目前的课程问题。在课程检视的过程中,我们反覆思索以下的问题,初步把得出来的答案,整理成改革的建议。
集思广益,先试后行
我们希望在一切努力后,最终能建立起一个广为大众支持的新课程。我们相信集思广益是最有效的,所以在这基础上,部署全面的课程整体检视时间表,开展一连串的工作:
日程 | 阶段 | 主要工作 |
---|---|---|
1998年12月 至 1999年9月 | 第一阶段检视 由课程发展议会启动,与教统会的教育目标及教育制度检讨同步进行 | 成立核心小组、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教师、校长、大专学者等),进行关注小组会议、研讨会,建立非正式网络联系 |
1999年9月至 12月 |
| 1999年10月28日举行公开论坛,并多方面向各界咨询 |
| 1999年11月至2000年4月举行公开论坛,并定期举行有关会议 | |
2000年1月 至6月 | 第二阶段检视及发展「廿一世纪课程」课程架构 与教统会教育制度检讨的最后建议相配合 | 定期会议,并展开课程试行计画 |
2000年6月 | 提交终期报告/建议作公开咨询 | 向课程发展议会提交终期报告并与教统会保持联系及调协 |
2000年9月至 2002年8月 | 试行不同的课程模式 | 课程、试行、资源三方面联合发展 |
本年十二月间教育制度检讨的公开咨询完结后,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署、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局、教育委员会将共同协商,订定全面的教育改革策略及时间表。
我们的信念:教育、课程、我们的下一代
我们深信我们的下一代会比我们学得更加好,所以我们要规画一个更好的课程,而这个课程方案应该是建基于以下理念的:
课程发展改革建议
我们提出以下建议的目的,是要带引出本港学校课程发展的大方向,贯彻终身学习的教育理想,对全面改善教与学及港人素质作出贡献。我们的改革建议可分为以下四类:
课程整体改革措施
我们希望为我们的学生设计的廿一世纪学校课程,将采取以下的整体改革措施:
(我们对将来整体课程发展的理念,请参看【附录】「学校课程理念图」)
一、建立全人发展的课程
为配合学生及社会的需要,学校课程必须向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经历。培养学生全人发展,以下是五种基要的学习经历:
今日的世界,知识瞬变,对学生最重要的,不再是去记诵知识内容,而是要去掌握学习的方法。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以各主要学习范畴的学习为基础,使学生能掌握终身学习所需的基本元素,如积极的价值观和态度(可以德育、公民教育、性教育、环境教育等为例) 、批判性思维、资讯科技、创造力、处理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等,为他们往后人生的终身学习铺前路。
新的课程发展,针对学生的需要,以及学校众多学科间的互通特质,去芜存菁,综合为八个主要学习范畴:中国语文教育,英国语文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教育,科技教育,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从学校开始,要求我们的学生贯彻终身学习,以个人发展所需的基本能力元素为主要学习内容;而不同学习范畴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概念和知识,以及共通的学习技能。
现时学校的学科课程,在课程纲要中,往往过度规范教学及考试的内容。因此,须由一个灵活开放的课程架构来取代,就不同的主要学习范畴,指出所需学习的基本元素,如知识、概念、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等。这个课程架构,既能容纳多元化的课程组织,如科目、教程、单元、渗透式学习、综合式学习、专题研习等,又能概括各个主要学习范畴,以及跨科共通的基本学习元素。此外,更能配合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学校的环境,课程考核的需要,推展学习活动,并因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适时作课程内容的灵活调配或更替,发挥高效能的教与学。
新的课程架构,纵向方面,如幼稚园和小学、小学和中学,以及初中和高中之间,须打破各学习阶段课程和学习上的隔阂。横向方面,须连贯八个主要学习范畴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发展,并推广多角度考虑问题的学习方式、高效能的教与学,加强态度/价值观、概念/知识与技能间的连系。
现时过早的文法、工业、职业先修中学分流的课程学习将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在所有教育阶段推行的全人发展、宽广而均衡的课程。而在高中阶段,将会另设一些专门的学习(如职训、科学、科技、人文、艺术等),以照顾不同学生的兴趣及潜能。
学习经验可从课堂内外的学习累积,亦可透过在社会工作的实际环境中获得。在不同环境所得到的学习经历可以互相补足。因此,在新的课程架构下,必须突破传统正规课程、非正式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界限。学校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要和学校以外如社会机构所举办的活动结合,成为学生完整的学习经历。
二、促进高效能的教与学
学校将会继续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地点,学校生活向学生提供所需的各种学习情境。课程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及社群活动连结起来,学生的学习贯通校内校外,从教室开始,走入社会,体会终身学习。
要达到长远的终身学习目标,各个学习阶段的课程发展可相应作出以下转变:
新的课程,将跨越现行课程的科目界限,加入跨课程的学习要素和与社会及经济相关的元素(如资讯科技、科学与科技、个人及社会教育、思考方法、创意思维)。在开放而灵活的课程架构中,把学习元素组织成为学习内容,实施时要配合生活、社会及经济的新需求,同时须减少对学校的干预,让学校按自己的步伐发展课程。
新的课程设计,把焦点放在学习者身上,透过有效的教与学,提升教学质素。就学习者本身情况、教与学的过程、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学习的机会和限制,以及学习成果各方面作改善。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建议:
评估是学校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评估中得到的回馈,须应用在改善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之上。要让学校清楚明白,不同目的及形式的评估(测验、专题研究、功课样本匣)应明确区分,使这些评估可以和不同的课程目标、教与学过程和内容配合起来。
三、灵活运用学习资源
以往大多数学校过分依赖教科书,并视之为学习的唯一教材/学习材料。我们须扭转这种学校文化,进而采用更多样化的学习材料,才能为学生提供更适切的学习情境,更丰富多采的学习内容,以配合社会不断转变的知识和需求,从而真正掌握终身学习的技能。
学习时间是学校学习活动的主要资源,必须改变传统以每周/循环周的教节数目,厘定和分配各科的上课节数的做法。在我们建议中,将就新课程的设计,订定在各主要学习范畴的的教学时间,同时容许学校腾出时间的空间,编排适合学校情况及学生需要的活动,并确保能适当地分配和善用教学时间或学习时间。
四、善用行之有效的课程措施
我们会把以往行之有效的课程措施,与其他改革措施一并考虑,纳入不同的课程建构中,例如:
五、开展多方面的课程研究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开展课程研究,是著重两者的平行发展。研究策略各有重点,其中应以有关教与学方法的研究为先,包括透过资讯科技提升学习成效、学生如何改善学习、照顾学习者差异等,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提升教与学质素。此外,也应在学校推广行动研究的风气,好让校长、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都能成为改进教与学的伙伴。另一方面,将来应就课程改革作有系统的评鉴研究,因为这种研究可提供与新课程有关的课程改革(包括教与学)进程、可能性及限制,以及提供与新课程目标相关的各层面的分析资料(系统、学校、部门、教师、学生、课堂、其他学习环境)。
学生应享有的学习机会
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同学习阶段,都应该享有各种学习机会,以达到整体的教育目标。这相当于一种社会缔约,社会各界都应积极发挥贡献,共同实现香港的教育理想。透过不同的学习设计,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该享有:
学校课程改变,学习范畴刍议
以下各主要学习范畴改革的初步建议,以及有关这方面的更多宝贵意见,将会在今后一连串公开论坛和不同的咨询场合中具体探讨,集思广益,以建设新课程。
中国语文教育
在小学、中学、中六各阶段的未来中国语文课程中:
短期考虑:
长远考虑:
英国语文教育
数学教育
科学教育
科技教育
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
附:小学常识科
精简现行常识科课程的资料性内容,并加入科学及科技教育的学习元素。
艺术教育
体育教育
落实改革措施,务须多面配合
我们在推行新课程改革时,必须依赖多方面的力量和集体智慧,透过以下的可行措施,以求成功:
开展课程百年大计,还看教育多方协调
这一次的课程改革,最终的发展方向,除考虑各界提供的意见外,还得取决于以下关键性的发展:
教育统筹委员会现正就教育制度检讨公开咨询各界意见。本年十二月间的公开咨询完结后,教育统筹委员会、教育署、课程发展议会、香港考试局、教育委员会将共同协商,订定全面的教育改革策略及时间表。
征询意见
现诚邀各界人士对我们的建议提出宝贵意见,任何意见,除了代表您对课程和教育的关怀外,更重要的是,您成为我们共商廿一世纪树人大计的一分子,为我们的下一代共谋福祉。请把您的意见,邮寄、传真或电邮至课程发展议会秘书处。
地 址: | 香港湾仔皇后大道东213号 |
传真号码: | 2573 5299 / 2575 4318 |
电邮地址 : | cdchk@glink.net.hk |
书面意见,请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前,邮寄、传真或电邮至课程发展议会秘书处。
课程发展议会
199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