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主教教区学校联会主席、东涌天主教学校 林志江校长
日期: 2025年7月17日
教育局质素保证分部于本学年以先导计划形式举办「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下称「优化架构」)学习圈,旨在提升学校领导层带领团队进行自评的专业能量,以及促进学习圈成员就实践校本自评经验的专业交流,搜集学校的良好经验,与学界分享。
笔者学校有幸成为首届「优化架构」学习圈的学校之一,在质素保证分部督学专业的促导下,实在获益良多。学校更能掌握「优化架构」的精神,强化综合运用评估数据策划学校发展,检视政策,使「学生学得有几好」成为学校发展的重心。
为使「优化架构」更有效地促进学校发展,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笔者认为在推行「优化架构」的时候,须留意以下几点,以便学校更好面对以下的挑战。
一、提升自评素养
在「优化架构」下,笔者认为学校以评估回馈策划为自评机制中的重中之重,因学校发展计划成效若能对准以改善学生表现为目标,定能促进学校层面的自评效能。从过往学校的周年报告所见,很多策略都以完成工作为成功准则,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成效阐述不足。学校宜加强教师有关自评素养的专业发展,最直接便是积极鼓励教师参加「优化架构」的网上自学课程,从而提升学校整体的自评效能。
二、共议同行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心多好的政策,若没有团队的共识,也是徒然。天主教教区近年倡议「共议同行」的议事方式,作为教区属校,笔者学校也采纳这种模式来协商校政。透过「积极聆听」组员对校政的想法,并由领导层把各组的不同意见加以综合及梳理,达到共识,能加强团队共同承担决策的使命及责任,有利带动「自评循环」,策划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发展计划。
三、科组协作
在学校发展计划中,不少学校也制订两个关注事项,一个照顾「学与教」,一个照顾「学生成长支援」。由于两个范畴分工明确,很容易形成「科」与「组」各自为政,减少了协同效应。举例来说,学生学习需要有效的学习策略,也需要坚毅和责任心,若范畴二和范畴三不分彼此,以不同的方法朝向相同的目标,互相协作,集合能量,实践「优化架构」所倡导的跨范畴协作理念,必能强化关注事项的成效。
四、课堂组织
课堂教学是学习成效的关键,不少教师仍有迷思,以为成功的课堂必须把关注事项中的所有教学策略都施展出来。以本校即将推行的「四学架构」为例,教师其实无须在单一课节内,施行所有不同的自主学习策略,而是按课堂的需要,自然有机连系,灵活选用,以达至促进学生学习。
五、教师传承
学校数年间流失三四成教师,这直接影响学校文化的传承及对教育政策的掌握,包括「优化架构」的落实。因此,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关重要。除了培训具体的策略与技巧外,加强教师掌握教育政策及趋势也十分重要。由2022年11月推行「优化架构」以来,教育局质素保证分部持续提供专业支援,举办了不少分享会、讲座和工作坊等,笔者在此特别推介每年的周年视学报告分享会,当中总结了该年整体学校发展的强项及有待改善之处,极具参考价值。学校管理层可透过教职员会议或教师发展日,把分享会和讲座的重点内容与教师分享。
总的而言,「优化架构」的推行,有助提升学校自评的效能。而「优化架构」的成功落实,实在有赖学校领导层对推动教师对「优化架构」的掌握,提升教师的自评素养、凝聚团队共识,以及推展跨范畴协作。就让学界在教育局搭建的交流平台上继续互相分享,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好。
(作者曾于其他平台发表相关内容,并已授权本局于此网页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