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主要內容

相关文章/报道

Header Background

学校的「自评」

迦密爱礼信中学 黄敬珊校长

日期: 2025年7月21日

感谢教育局质素保证分部为新任校长举办了三天的培训课程,让学员们清楚理解「外评」及「自评」的理念。课程让新校长在了解外评的工作之余,对于他们如何在「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下,有系统地带领学校透过「自评」,促进学校自我完善,亦有莫大帮助。

学校同工每天已辛勤地履行教学的职责,进行自评对他们来说会否是额外的负担呢?笔者认为,要先让同工清楚了解自评的目的和要点,他们就能更有信心及更乐意投入其中。经过三天的课程,我对进行自评有以下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领导层要为同工订定明确的自评方向,带领同工检视学校在「管理与组织」、「学与教」、「校风及学生支援」和「学生表现」四个范畴的表现,以三条问题作为反思点,包括:(1)学生在达至七个学习宗旨表现如何?(2)学校在丰富学生学习经历表现如何?(3)学校在带领团队持续完善发展表现如何?

第二,做「自评」时要实证为本(evidence-based)。可用作评估的工具和数据有很多,如学校表现评量(KPM)、校本的问卷调查,以及教师的观察,有质性的,也有量性的,由老师、科组负责人到管理层,要有系统地收集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对焦学生的表现评估措施推行的成效,再根据自评结果订立之后的计画。

第三,每位老师要掌握「策划—推行—评估」的「自评」循环理念,自然地在日常教学及推行活动时应用,并让他们参与学校层面的自评工作,增加学校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以凝聚团队对学校发展方向和目标的共识。

适逢我校在下学年开展新的三年发展计画,参与培训课程正好让我有机会反思在本周期刚完成的自评历程,在进行评估后,我们需按学生的需要订定目标和发展优次,策划时亦要有焦点,参考当前教育趋势之余,也要以校情为本。

学校进行自评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外评,而是透过「策划—推行—评估」的循环,让学校持续进步。其实这套理念不单适用于学校发展,也有助老师及同学的生涯规划,毕竟人生充满挑战和变数,目标达成固然值得高兴;但更多时候我们需要反思及不断修正才能实现理想,这也是正向人生的实践。

(作者曾于其他平台发表相关内容,并已授权本局于此网页发布。)

Footer Back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