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 戴希立先生
日期: 2025年9月29日
教育局于 2022 年 11 月 11 日发表「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简称「优化架构」),从此把教育局外评包括全面及重点视学,以及学校自评包括学校发展计划、学校周年计划和学校报告等校本管理措施,明确提升至问责与发展并重的层次,是继当局推行「学校管理新措施」(1991)、「校本管理」(1997)及成立区域教育服务处(2000)之后又一重要里程碑。
从「优化架构」文件中显示,「优化」的目标聚焦于三个促进:学校发展反思文化、运用实证和数据进行自评、学校发展的透明度与问责性。具体的「优化」措施则包括在理念上明确强调「优化架构」必须紧扣七个学习宗旨和对焦「学生学习成果」。三份学校文件进一步严谨规范并融入学校「策划——推行——评估」的自评循环,并且要求学校将收集 25 项表现评量向校董会和教育局报告,而教育局则把学校外评报告的总结章节上载予公众参考,并每年发表视学周年报告的结果,总结和提出运作效能提升的建议。
在建立学校的专业学习社群方面,教育局质素保证视学组的同事,从经视学的学校中,找出一批具有「优化架构」成功实践经验的「资源学校」,与他们一起研究,总结学校如何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并以「资源学校」带动一批学校,形成学习圈,同时每年举办研讨会,向全港学校办学团体、校董、校长和老师分享经验,及时推广来自「民间」的成果和智慧。据悉教育局有意邀请具备理论结合实际经验的校长和教师,部份时间参与质素保证视学过程,协助视学和研究的工作。相信上述措施必定能完善「优化架构」,提升质素保证视学组及学校的专业能量。
在今年「资源学校」的分享会中,见识到学校不但能够全面落实「优化架构」的问责要求,而且在学校发展中各具特色,更对「策划 - 推行 - 评估」自评循环中的不同环节提出创新的思路和做法。综合来说,学校不但基于量化数据,还会收集质性的实证作为评估;学校也不会满足于「优化架构」的 25 项表现评量,会自觉地从APASO-III 提供的评估工具中,挑选符合学校重要关注事项的分析工具;此外,学校不但会聚焦学生表现的实证和数据,还更重视在策划及推行环节中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和反思,以体现学生为本的原则。
由于年度数据和实证很多时只能「横向」地反映「特定时空」的学校评估,因此部分资源学校十分重视收集和分析跨年度的「纵向」数据和实证去分析学校和学生发展趋势;同时又利用分析工具将全校数据折分为年级、男女等组合,从中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个别的对策。由于「优化架构」中的 25 个表现评量可以用教育局 4 大表现指标范畴所归纳,包括管理与组织、学与教、校风及学生支援、学生表现,而这 4 大范畴又存在着互动及因果关系,因此有个别学校便有机地将 4 大表现指标内的25 个表现评量数据和实证有机组合起来,透过互动研究和分析去解构学校发展成就与反思的故事,并从而制订下一个三年发展计划的重要关注事项。
不少学校清醒确认到「优化架构」的成效不应只局限于三份文件和自评循环架构的完善,学校发展的成功关键在于学校专业能量的提升,包括人力资源架构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化,这就需要实现优质学校发展的规律「共同愿景、赋权承责、各展所长」。全体教师的参与,中层骨干的担当,领导层的带领,凝聚共识,上下结合,层层递进,才能推动学校大小齿轮的配合,实现学校优化和持续发展。
今年教育局同事用下列六句说话总结「如何做好自评」的分享会:「深度分析、精准策划」,「凝聚共识、共同落实」,「贯通范畴、全人发展」。这些有血有肉的经验总结,丰富了「优化架构」的框架,增强了学校发展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亦启发大家思考「优化架构」可如何改善,学校发展可如何创新突破,下文续说。
(作者曾于《华夏教育》期刊发表上述内容,并已授权本局于此网页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