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主要內容

相关文章/报道

Header Background

谈「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下)
「优化架构」如何改进

香港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 戴希立先生

日期: 2025年10月30日

从「校本管理」(1997)到「优化学校发展与问责架构」(优化架构2022),25 年的演进,形成了一套严谨的思路和运作的框架,包括教育局外评的学校表现指标和评量框架,「策划- 推行- 评估」的学校自评循环和三份有关文件,以及学校专业社群的实践经验总结和推广。教育局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与学校自下而上的「民间智慧」相结合,必将推动学校发展进一步优化, 学生的学习更为优质。以下从三方面探讨框架设计、学校运作、教育局与学校互动可如何改进。

近年内地涌现大批学校和学生的评估工具,定期的国际研究亦分析了学校和学生表现的特点和大趋势(例OECD 的PISA),由于香港参与了部份国际研究,积累了香港数据的分析,应可系统地进行与国际基准比较,及内部学校之间的比较,从而找出香港和个别学校的成就及反思需改进的短板。而香港学者结合国际和本地研究工具的「情意及社交表现评估套件第三版」(APASO III),更提供了几十项多元的学生表现工具, 予学校选择评估校本关注事项。因此香港应具备数据和工具的条件去完善「优化架构」。

首先,教育局可检讨现时学校数据和实证的25 表现评量,探讨调整、改良和增减的可能性,从而改善「优化架构」工具和实证的基础设计,一方面,借助新改变引导学校更全面关注学校的「强」和「弱」,另一方面, 新的评量更可以促进学校聚焦教育局倡导的核心方向。第二,教育局应借助评估专家的解说,鼓励学校开始选择校本评估工具,去评估关注事项的学生表现和学校效能,从而丰富学校的分析工具和数据库。第三,教育局应加强解说如何用25 项表现评量(KPM)去归纳分析学校4项表现指标(KPI),并进一步说明4项KPI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学校的管理与组织如何影响学与教、校风及学生支援两大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因素,从而最终影响学生表现的结果。这个表述正好是要求学校把实证和数据归纳为系统的成就与反思分析,并聚焦学生学习成果去说清楚学校整体效能的故事。

由于有了上述教育局「优化架构」的强力指引,相信有不少「先进」学校应会自觉完善「策划-推行-评估」自评循环,包括:第一,更好地运用新增的校本工具去分析学校关注事项的效能、其之间的关系及跨年度学校的发展。第二,在借助「评估」回馈「策划」的过程中,能够更宏观地引入国际研究的数据分析,将大数据和大趋势引入「机」和「危」的考虑,从而使学校「策划」不但建基于自身「强」和「弱」的自评,更能注入世界和香港宏观的「机」与「危」视野。第三,由学校层面的「策划」转化为「推行」,教育局以表列的方法将关注事项、目标、策略、年份、成功准则、评估方法、资源和负责人紧密扣连,促使学校要学会严谨和环环相扣的贯通思路,精准地根据纲与目的要求撰写内容,不把非学校层面的部门或科组计划项目列入三个文件之内,从而防止文件内容散乱和臃肿。推而广之,学校部门和科组根据「策划-推行-评估」的自评循环和三个文件的逻辑和格式,以及学校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关注事项,去撰写个别部门和科组的三份文件,顺理成章就能实现「共识共行」和「层组效应」。至于部门和科组的文件处理应和学校三份文件分开,并可作为三份文件的附件。

最后,从来所有事情的成功,关键在于人的因素,而参与的人要不断进步,就需要理论联系实际和互动同行。因此,第一,教育局在推行「优化架构」和视学时,应继续让官员支援学校,同时与学校研究成功的实践经验,建立资源学校及学习社群,推动相互交流,并以每年的大型研讨会进一步推广「优化架构」的成功经验及视学的重要研究成果。第二,据悉,为了加强「接地气」,教育局有意吸纳具资深学校自评经验的校长和教师,部份时间借调视学组参与外评,让经验总结更能吸纳民间智慧,「优化架构」的设计更符合学校发展和问责的需要。这项「复古」的尝试,其实源于2000年教育改革教育局「旋转门」的培育人才试验计划,让教育局、大学专家和学校资深教育工作者可部份时间借调,穿插于三类机构之间,促进互动,相互学习。期望「旋转门」的措施日后可以进一步扩大和持续。第三,目前学校面临一个理念的重要难题,就是如何处理好教育局所倡议的七个学习宗旨,十二个(也许未来更多)首要价值观,以及学校本身的使命、目标和校训,这涉及学校发展最高层次的理念,但实际上目前又处于互相交织的凌乱状态,需要教育局与学校共同商议一个梳理理念的框架,并能融入学校表现指标,以及与三份文件的内容框架丝丝入扣。


(作者曾于《华夏教育》期刊发表上述内容,并已授权本局于此网页发布。)

Footer Back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