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公共及行政相关 >
招标公告
-
招标公告
-
工程招标公告
主要內容

老师的角色

 

如何建构共融的校园气氛?

随着非华语儿童入读本地学校的需求增加,学校宜建构一个共融的学习环境,以便不同国藉及文化背景的学生可以在一个融洽及具支持性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要建立共融的校园气氛,最重要是全校师生上下一心,接纳及协助非华语学生尽快投入校园的生活。要达致上述的目标学校可以透过全方位学生辅导服务的各个范畴为非华语学童提供下列服务。

首先在组织及管理方面,训辅组可透过与教师共同制定有关的政策,例如建构融洽和谐校园气氛和照顾不同学生学习需要的政策。这个政策不但要照顾全体学生的成长需要,同时亦要关注个别有特殊学习和适应困难的学生,包括非华语学童的需要,让所有持份者都认同及参与支持建构一个共融的校园,并制定相关的策略在不同的层面实施,例如透过学生成长课,家长及教师支援服务及为学生安排小组和辅导活动。

在个人成长教育方面,我们鼓励学校在编制成长课大纲时,在各级加入有关的课题,例如:互助友爱、彼此尊重、接纳不同种族的学童,并尊重对方的独特文化和生活习惯等,以协助学生培养尊重、关爱及接纳别人,从而建构共融的学校文化。

在支援服务方面,学校应主动与有关的非华语学生家长联络及邀请他们参与学校的活动。此外,非华语学生的家长也可能会面对管教和指导子女学习的困难,学校宜加强对家长的支援,例如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家长讲座。在学期初,学生辅导同工应主动与有关的教师/班主任联络,请他们关注班内非华语学生。若发现他们有适应及学习困难,应及早提供协助,或为这些家庭介绍有关的社区资源,协助解决他们的困难。要建立一个共融的校园气氛,教师的态度及知识都非常重要。学校可安排教师参与有关的工作坊、研讨会或分享会,例如邀请社会服务机构的专业人士到校为教师讲解非华语家庭的特色和沟通方式,让教师对非华语学生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有较深入的认识,从而提供适当的辅助。

学校亦可以举办不同的辅导活动,例如以关爱校园为主题的校本辅导活动,小一迎新日活动,或为有需要的学生举办社交及兴趣小组等,协助非华语学童投入校园生活。学校亦可以透过大哥哥大姐姐活动,安排高年级的学生协助非华语学童适应及处理学习上的困难,建立一个共融及具支持性的学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