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肯定学生的潜能和成就。
根据学科成绩,将学生界定为「资优」或「并非资优」。
以多元智能为本,表扬学生的成就。
强调学业成绩并以此作为量度成功的唯一指标。
与教职员取得共识并协力识别和照顾学生的多样才能。
只参考学科成绩来识别资优学生。
成立专责小组讨论和制订校本资优教育政策,以照顾资优学生的认知和情意需要。
以自由放任的方式,设立短期措施应对资优学生的需要。
确保所有教职员透过不同的沟通渠道,充分了解校本资优教育政策。
由中丶高层管理人员制定校本资优教育政策,只在例行大会上通知全体教职员。
明确界定不同教职员参与校本资优教育的不同角色。
让教职员自愿参与校本资优教育的不同部分。
策略性地为专责团队的成员和其他前线教师安排适当的专业发展活动。
鼓励教师按个人兴趣参加专业发展课程。
建立一个公开和公平的机制,以识别资优学生及培育其全面发展。
要求个别教师透过个人观察,以发掘和识别资优学生。
在全体学生的一般课堂学习加入资优教育的核心元素(即创造力丶高层次思维技巧各和个人及社交能力)(第一层次培育)。
日常课堂的学与教只聚焦学习领域的知识,而资优教育的核心元素只放在给予资优学生的特定课程内。
透过第一层次的培育,发掘和识别表现良好及有潜能的学生,就规划及提供校本抽离式资优课程提供相关的资讯 (第二层次培育)。
为所有学生提供抽离式的活动时,只考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学校资源。
通过明确的多项标准甄选机制,识别和甄选学生参与第二层次及第三层次课程。
根据单一标准(例如学生的学业成绩),识别和甄选学生参与第二层次及第三层次课程。
同时兼顾资优学生的认知和情意发展。
只强调资优学生的认知需要(学术领域),而忽视其情意发展。
评估所有课程/服务,就学生的学者进度和课程的未来发展向学校提供资讯。
以考绩及问责为目的,评估所有计划/服务。
根据资优生的情意需要,制定整体计划,以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涯规划。
只对出现不当行为的资优生提供辅导和补救性的情意教育课程。
参考教育局的建议,制订一个开放丶明确的转介机制,以识别和跟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资优生,并知会所有教职员。
就可能需要特别关注的资优生个案,只谘询学生辅导人员适当的跟进方法。
研究不同的学校经费用途,以计划如何最理想地运用於校本资优教育服务之上。
只有在各科组的统筹人员要求下,才将学校资源分配给不同的部门/职能组别。
持续探索可以从不同持份者获取的资源,以丰富和支持资优教育的服务。
依靠政府的资助支持资优教育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