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页面
< 返回
目录 > 有关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层面
-
幼稚园教育
-
小学教育
-
中学教育
< 返回
目录 > 课程发展及支援 >
评估
-
基本能力评估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
-
生涯规划教育
-
商校合作计划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安全事宜
-
学生安全
-
校巴服务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非华语学童
-
非华语学童教育服务
-
最新资讯
-
概览
< 返回
目录 > 学生及家长相关 >
计划及设施
-
计划
-
设施
< 返回
目录 > 教师相关 >
资格、培训与发展
-
资格
-
培训
-
发展
< 返回
目录 > 学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报告
-
审计署署长第三十九号报告书小学教育
主要內容

相关文章/报道

Header Background

2024/2025学年香港《校外评核报告》
突出改善建议分析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 、创知中学 黄晶榕校长

日期: 2025年8月27日

香港教育局于2025年8月19日发布的最新一期《校外评核报告(总结章节)》(https://www.edb.gov.hk/sc/sch-admin/sch-quality-assurance/reports/esr-report/index.html,综合了2024/2025学年全港中小学及特殊学校的校外评核结果。报告肯定了学校在课程发展、学生支援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进步,但也指出若干需优先改善的范畴。以下为其中较突出的建议,反映当前教育政策与实践的挑战:

第一,课程与教学:深化跨学科整合及高阶思维培养。报告指出,尽管多数学校已推行「自主学习」及「STEAM教育」,但跨学科课程设计仍显零散,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教科书,未能有效引导学生应用知识。例如,在小学常识科与科学科的衔接上,探究式学习的深度不足;中学的专题研习则常流于形式,未能培养批判性思考。教育局建议学校加强教师协作,设计具真实情境的学习任务(如社区问题导向专题),并透过「全校课程规划」明确各阶段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二,照顾学习多样性:优化分层支援与资优教育。随着融合教育的普及,报告发现学校对特殊教育需要(SEN)学生的识别机制趋于成熟,但后续支援仍偏重「补救」而非「发展潜能」。例如,资优学生常被忽略,学校缺乏系统化的加速或增润课程。教育局建议参考「三层支援模式」,为不同能力学生设计弹性分组教学,并善用校外资源(如大学合作计画)拓展资优生的学习机会。此外,部分学校对非华语学生的中文支援不足,需加强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文化回应教学)的培训。

第三,评估回馈:从「量」到「质」的转型。许多学校仍过度依赖纸笔测验,形成性评估(如口头回馈、同侪互评)的实践较表面化。报告特别点出中学文凭试(DSE)年级的「操练文化」问题,教师因应试压力缩减探究活动。教育局建议推行「评估素养」培训,帮助教师设计能反映核心能力的评量工具(如实作评量),并善用电子平台提供即时回馈。

第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生命教育与数位素养。学生精神健康问题持续受关注,报告提到部分学校的辅导人手不足,辅导活动侧重危机处理,未能建立预防性机制。此外,学生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现象加剧,但相关的数位公民教育(如网络沉迷、资讯真伪辨识)未纳入正规课程。教育局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主任课,并与社福机构合作建立校本支援网络。

第五,领导与教师专业发展:强化中层管理与数据运用。学校管理层普遍能订立清晰发展方向,但中层教师(如科主任)在课程领导的角色较被动,影响改革落实。报告建议为中层提供「变革管理」培训,并建立数据分析文化(如善用「校情数据」平台)以监测教学成效。此外,部分教师对人工智能(AI)工具的应用仍停留在表面,需加强「科技融入教学」的专业发展。

第六,家校合作:提升家长教育效能。家长对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被视为加重学生压力的因素之一。报告指出,学校的家长教育活动多以单向讲座为主,未能引导家长理解「全人发展」的重要性。教育局建议设计互动式工作坊(如情绪管理技巧),并透过「家长教师会」建立常态沟通机制。

迈向「均衡发展」的教育生态

2024/2025学年的评核结果反映,香港学校需在「学术卓越」与「全人成长」之间取得平衡。改善重点包括:(1)课程:打破学科壁垒,强化应用能力;(2)评估:减少机械操练,重视过程回馈;(3)支援:从补救转向潜能开发;(4)科技:善用AI工具但不失人文关怀。

这些建议与全球教育趋势(如OECD的「学习罗盘2030」)相呼应,未来学校需更灵活地回应社会变革,方能培养具备抗逆力与创新力的新一代。

(作者曾于其他平台发表相关内容,并已授权本局于此网页发布。)

Footer Backgr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