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政策正面睇

非華語學生的教育支援正面睇

 

教育局

  

特區政府一向鼓勵和全力支援非華語學生融入香港社會,包括幫助他們盡早適應本地的教育體系和學好中文。我們明白主要持分者關注非華語學生,特別是少數族裔學生學習中文的情況。然而,個別持分者就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路向提供意見時,可能忽略了不同支援措施的發展和成效,更甚者,將主觀想法強加於教育局或個別成員。我們現臚列為非華語學生提供一系列支援措施的源起和發展,希望能以正視聽,並幫助各持分者更深入及全面了解這個課題和作進一步的討論。

  

在2003年以前,根據當時小一入學統籌辦法下的統一入學安排,非華語學童只能選擇7所大部份學生為非華語學生的小學,縱使當年非華語社羣一般接受此安排,教育局主動檢視這措施,並改變了這制度,讓非華語學生享有與本地學生同樣的學校選擇,以幫助非華語學生盡早入讀本地主流學校,適應本地教育體系,融入社會。其後,教育局聽取了非華語家長的意見,為平衡他們的需要,由2005年起,非華語學生除可與本地學生一樣,選擇他們住址所屬校網的公營小學外,還可選擇分布在其他各個校網的7所傳統取錄較多非華語學生的小學,以便部分少數族裔幼童更能適應小學的生活。

  

隨著小一入學安排的修訂,我們由2006/07學年開始為取錄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提供額外支援。作為一個起點,我們為那些取錄一定數目的非華語學生、有照顧非華語學生經驗、願意與我們合作發展校本支援措施,以及願意與其他學校分享經驗的學校,提供額外津貼,以便累積支援非華語學生的經驗。這些學校一般被簡稱為所謂的「指定學校」,但絕對不表示非華語學生被指定只可入讀這些學校。

  

同時,我們發展《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非華語學生)》,輔以多元教學材料及教師專業發展計劃,以支援教授非華語學生的教師,並委託香港大學營辦「學習中文支援中心」,以及透過語文基金撥款推行「非華語學生課後延展中文學習計劃」,幫助非華語學生在課後及假期鞏固課堂所學。

  

我們鼓勵學校及非華語學生以香港中學會考(已停辦)/香港中學文憑的中國語文科考試為目標。至於未能有機會學習完整的中小學中文課程(特別是那些遲開始學習中文)的非華語學生,我們透過資助合資格的非華語學生報考其他海外中文考試,包括綜合中等教育證書(GCSE)、國際普通中學教育文憑(IGCSE)、普通中學教育文憑(GCE)高級補充程度及高級程度中文科考試,鼓勵他們考取認可中文資歷,以便升學及就業。就此,專上院校及大學亦已訂定有關申請入學的細節。

  

我們不時檢視有關的支援措施。大家認同非華語學童學習中文愈早愈好,我們亦由幼稚園著手。我們每年邀請全港幼稚園參加由本局專家提供的校本支援計劃,以及透過「大學與學校支援計劃」,加強為取錄非華語兒童的幼稚園提供校本專業支援服務。此外,在語文基金的支援下,我們在2012/13學年引入試驗計劃,邀請非政府組織舉辦一些遊戲及文化活動,讓3至9歲的非華語兒童能較早並通過輕鬆的方式接觸中文,希望提升他們對學習中文的興趣。另外,今年我們也優化了為升讀小一至小四的非華語學生提供的暑期銜接課程,讓家長陪伴兒童入讀,希望透過家長與學校協作,一起支援非華語兒童學習中文。

  

另一方面,我們為非華語家長舉辦選校簡介會,雖然非華語學生入讀前述所謂的「指定學校」主要取決於家長選擇,但現時部分所謂的「指定學校」的非華語學生數目相對較多,在制訂中文學習目標時,這些學校難免會因應一般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時的困難,提供內容淺易的中文課程。此外,這些學校亦缺乏沉浸的中文語言環境,未能輔助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我們在考慮持分者意見後,已即時在2013/14學年修訂為學校提供支援的模式。

  

我們在2013/14學年向所有取錄10名或以上非華語學生的學校提供額外津貼,以及校本專業支援服務,受惠的學校由以前31所所謂的「指定學校」增加至約150所學校。隨著這改變,「指定學校」已不再存在。除了消除「指定學校」這不恰當的標籤和所引起的誤解外,我們也希望藉此進一步提升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的效能,以及長遠來說擴闊非華語家長的學校選擇。同時,我們委託香港大學發展「中國語文校內評估工具」,以便學校為其非華語學生訂定具體的學習目標和教學策略,善用額外的撥款,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學好中文,並加強與非華語家長的溝通。上述資助學校的模式貫徹政府協助非華語學生融入主流學校的政策,更能配合由2005起修訂的小一入學安排,以確保非華語學生平等入學的機會。

  

教育局每一位成員,一直都本著支援非華語學生學好中文,幫助他們盡早融入社會的理念,制訂不同的支援政策和措施。各項支援措施的落實和成效,實有賴各持分者的支持。我們會繼續聽取不同持分者的意見,並深信透過群策群力,假以時日,非華語學生必能學好中文,融入本地社會。


二零一三年十二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