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政策正面睇

中學教授中國歷史科正面睇

 

對於今日(11月19日)有一報章專欄指現時不少學生對中國歷史所知甚少,原因是回歸後,不少中學初中不設獨立中史科,高中中史科由必修科改為選修科,因此愈來愈少人修讀;又引述意見指港府施政的一大失着就是在教育上,其中包括以通識科代替中史,教育局謹此澄清如下:

 

(一)回歸後,所有學生均有修讀中國歷史。回歸前中國歷史科在初中只是「文法中學」和「工業中學」人文及社會科目中的選修科,而「職業先修學校」並不設中史科(見2014年11月12日立法會八題附件二)。回歸後,教育局重視中國歷史教育,課程發展議會在課程文件《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2001)中列明所有學生在初中必須修讀中國歷史,而所有中學不論用甚麼模式教授中國歷史,亦必須平均每週提供約兩教節教授有關內容。

 

(二)所有學校均有教授中國歷史。2014/15學年,392間中學(88.29%)在初中設有獨立的中史科,即課程內容按皇朝順序編排,讓學生認識歷代治亂興衰的變化;另外52間中學(11.71%)以其他課程模式教授中國歷史,包括開設歷史與文化科(連結中、世史),以中史為主軸,並作中外對照;及開設綜合人文科,按不同主題來組織中國歷史與文化的內容。

 

(三)高中方面,中國歷史科向來都是獨立的選修科。這在回歸前後、以至實施新高中課程後均是獨立的選修科,從來沒有改變。根據2013/2014學年的資料,約有90%的學校在高中課程開設中國歷史科,即大部分香港中學均有開設高中中國歷史科。

 

(四)高中通識教育科的設立不是代替中史。初中學生現時可以透過不同學科(如中國語文、中國歷史、地理、生活與社會等),以及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活動等為學習中國歷史、文化及國情建立穩固的知識基礎。至於高中學生,亦可透過不同的核心及選修科目認識中國的歷史文化及當代國情。例如:透過中國語文科培養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透過地理科認識和了解中國在農業、製造業、城市發展等方面的發展,以及所面對的問題;透過通識教育科學習與「現代中國」相關的不同議題。通識教育科具備跨學科的特質,作為核心科目,對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至為重要。一方面它讓所有同學都有機會研習廣闊及適合香港的內容,包括「自我與個人成長」、「社會與文化」、「科學、科技與環境」等學習範圍的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在基礎教育的知識根基上,運用議題探究的學習方式,融會貫通各種知識,並能用理性、謹慎的態度作多角度的思考,培養正面的價值觀,協助他們為日後投入社會和生活所需要擔當的多元角色作好準備。因此通識教育科的設立絕不是用來代替中史。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