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日(十二月三日)立法會會議上,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教授就「教育政策」議案之發言全文(只發中文稿):
主席女士:
很多謝張文光議員、梁耀宗議員、張宇人議員,以及各位議員剛才提出的意見。自1997年以來,香港特區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資持續增長。教育經常開支(不包括建校)由1997/98年度的367億元,增加至2003/04年度的493億元,增幅達34%。因此,指政府未有履行在過去的《施政報告》內對教育作出投資的承諾,這種說法並不正確。
2004/05年度的教育撥款,與去年比較,數額相若,有關數字會在明年三月《財政預算案》發表時公布。
整體教育經費
──────
正如行政長官所言,教育是投資,而非開支。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香港必須循知識型經濟的方向發展,繼續投放大量資源於教育和人才培訓方面,以維持和提高競爭力。因此,我們在削減教育經費的問題上,將會特別小心處理,確保在整體社會資源分配、教育質素和社會長遠利益之間,取得合理的平衡。
我必須強調,我們非常重視教育,因此不願犧牲教育質素,並答允不會不合理地削減撥款。
然而,當前財赤問題嚴重,財政司司長較早前估計本年度赤字可能高達780億元,要在2008/09年度達至收支平衡,必須大力控制開支,所有政府部門的經營支出都須予以削減,平均減幅為11%。
由於教育的經常開支佔政府整體經常開支約24%,若教育經費不作削減,則可以想像其他政府服務(如醫療、社會福利、保安等),必須作出更大幅度的削減,才能達到收支平衡的目標。於是,受影響的市民可能會問-
教育以外的政府服務是否就不重要、或不需維持?大幅度削減這些方面的資源是否會嚴重影響服務質素?
教育的經費是否已到了減無可減的地步?是否真的如有些人所說,連一分錢也不能減?
最終這是整體資源分配的問題,政府當局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並不容易,但也要盡力做好。在教育經費方面,我們的問題並非可否不削減,而是盡量在不影響教育質素的前題下,能削減多少。教育界也是社會的一部分,有責任與其他界別一起承擔由於削減經費而帶來的痛苦,並確保資源運用得宜,而且符合成本效益。
要削減教育開支,我們首先從教育統籌局內部做起,在2003-2004財政年度,教統局共節省了九億元的經常開支。
在教育服務方面,我們會按實際情況,例如有關服務的需求和效益等,檢討是否有削減經費的空間,而並非以「一刀切」的方式,要求所有教育範疇作出同等的減幅。
我們已開始約見有關團體,聽取他們對削減教育經費的意見,希望能夠以更少資源,把工作做得更好。
中小學小班教學
───────
關於中小學小班教學的問題,從教育方面來說,小班教學實在是一個關乎教學策略與學習成效的專業問題,在配合適當的教學策略下,它可以增加師生的互動,讓老師給予學生個別化的照顧,因材施教。至於一些中小學因近年來適齡人口的下降,在面對縮班的情況下,要求實施小班教學,是把一個學位供求及家長選校的問題與專業教學的問題混為一談。兩者實不能相提並論。我們更不贊成把小班教學視為解決超額教師問題的方法。
可能有人會問,既然政府並不懷疑小班教學的好處,為甚麼還不全面推行小班教學呢?這是因為按目前的財政狀況來看,我們不能不小心為各項教育服務定優次。同時,我們必須更嚴謹地考慮各項教育措施的成本效益及機會成本。固然,有人認為中、小學生人口下降是不用額外投放資源推行小班教學的黃金機會,但亦有人認為既然中、小學生人口下降,資源應調撥到其他地方。
曾經有外國學者比較以相同的資源投放在不同教育項目的成效,其中包括改善師生比例、提升教師資歷等,結果顯示,改善師生比例的成效遠遜其他措施。全面小班教學所需不菲,在很早全面在初小(K-3)推行小班教學的美國加里福尼亞州,有不少地區因為實施小班教學而需放棄其他措施以應付小班教學的支出,也有一些地區因赤字龐大,要繼續落實小班教學措施,面對一定困難。小班教學已對州政府及地區造成沉重的財政負擔,但對提升學生表現的影響並不顯著。
我相信加里福尼亞州這類的情況是極有可能重現於香港。以小學教育為例,我們每年投放在以英語為母語的教師、學校發展津貼、及領導課程發展的學位教師三項措施的總數,也不足以支付在小一至小六全面實施小班教學涉及成本的三分之一。我們得考慮清楚,是否值得放棄這些以至更多的現行教改措施,去推行小班教學。
大家都清楚明白,我們實在沒有足夠資源可以全面地在中小學實行小班教學。但是,我們亦不希望純粹因為小班教學涉及龐大的資源及機會成本而把它束之高閣。因此,我們正以務實的方法探討如何在我們能夠承擔的情況下,在小學實行小班教學。
我們預算在明年初向本會的教育事務委員會報告這項研究的初步結果。
高中及大學學制檢討
─────────
關於高中及大學學制的問題,我們明白教育界人士普遍認同三年高中和四年學士學位課程的學制。教育統籌委員會專責檢討高中學制的工作小組已於本年5月發表報告,支持推行有關學制的改革,認為有助為學生提供更連貫和豐富的高中教育,並提供空間以加強和擴闊大學教育。這將全面提升學生的質素,培育他們面對全球知識型經濟的挑戰。
我們理解部分人士希望盡早落實有關學制改變,因此我們已積極與中學和大學界別商討,如何和何時落實這項措施。當中涉及多方面因素的配合,包括高中課程和公開考試的設計、學校和教師的準備、增建校舍,以及大學和其他專上教育機構的配合等。要推行這些改革,須投入大量資源。相信政府及社會各界均須作出承擔。
高中及大學學費調整
─────────
現時,我們並無增加高中和大學學費的計劃。
高中學費以及教資會資助院校的學費,一直凍結在1997/98學年的水平。
根據現行的政策,政府提供全面的學生資助計劃,確保學生不會因未能負擔學費而失學。
撤銷對副學位課程的資助
───────────
經過去年的「高等教育檢討」,當局決定逐步撤銷對一般副學位課程的資助。不過,一些開辦成本較高、滿足人力市場需求,或有保存價值的課程,則會繼續由公帑資助。另外,在撤銷資助之前已入學的同學,亦不會受影響。
我們作出上述的決定,並不是為了節省資源以解決財赤問題,而是我們考慮到,隨著專上教育界別的迅速發展,很多課程可以用自負盈虧的模式,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法提供。因此我們認為有需要騰出資源,讓更多學生能夠以不同形式獲得政府資助,同時讓整個專上界別,有更公平的發展空間。
現時,我們已為修讀自負盈虧專上課程的學生,提供了助學金和不同形式的貸款。自2001年有關計劃推出以來,至今年9月,我們已向他們批出總數達8億元的助學金和貸款。我們亦已承諾,日後從撤銷副學位課程的資助中節省的資源,將透過改善學生資助,重新投放在副學位學生的身上。
當局一直致力協助院校開辦自負盈虧的專上課程,並為此推出了一系列的支援措施。過去兩年間,我們已經同意以象徵式地價,以公平競爭的方式批出土地予四所院校;有關的新校舍在未來幾年落成後,可為9000個專上學生提供更完善的校園生活。此外,十多間辦學機構已獲提供總數約23億元的免息貸款,以作發展校舍和添置設施之用。同時,我們亦預留了3千萬元,津貼辦學機構的學術評審開支。
上述的支援措施將會繼續推行。院校如果計劃把它們目前的副學位課程,過渡至以自負盈虧模式繼續開辦,我們歡迎它們按有關程序,向政府申請各項資助。
至於過渡的時間表,由於撤銷副學士學位資助,目的是令資源得更公平地分配,使更多學生受惠,我們希望能在一段合理的時間內,達到這個目標。事實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的獨立專家小組,在檢討現時由香港城市大學及香港理工大學開辦的教資會資助副學位課程時,是經過多個月的研究,用了客觀的標準細心檢視,並諮詢了兩所大學的意見後,才訂出現時的時間表。我們不應隨便否定獨立專家小組的客觀建議。我們理解城大校董會成立的專責工作小組,已差不多完成開辦自負盈虧課程的財政可行性和有關事宜的研究。我們將密切留意城大的最後計劃,並提供適當協助。
縮減建校計劃
──────
政府的建校計劃,質和量的目標同樣重要。在質方面,我們要發展「一條龍」學校;遷移或重建陳舊及低於標準的校舍;以及發展優質直接資助學校以及私立獨立學校,以在教育體系引入多元化發展和市場機制,以期讓家長和學生有更多選擇。在量方面,我們要為適齡學童提供九年免費普及基礎教育;在2007/08學年全面實施小學全日制;以及為所有有足夠能力和有志繼續升學的中三學生,提供高中及職業訓練資助學額。在推算學額供求時,我們會充分考慮到未來人口及適齡學童數字的變化,以不時調整建校計劃。
我們清楚理解,按政策推行建校計劃,可能會在個別地區,帶來或增加剩餘學額。政府要實踐提供優質教育的承諾,着眼點不單在於學額的供求是否配合,更在於提升辦學的質素。學額的供應上保持合理的空間,可讓家長在安排子女入學時,有真正的選擇;新建的現代校舍,可供現有辦學情況理想的學校作遷校之用,也鼓勵優質辦學團體加入樹人的行列,為教育界提供新陳代謝的機會。
調撥優質教育基金以補助教育經費開支
─────────────────
就有建議調撥優質教育基金以補助教育經費開支的意見,我希望在這裏解釋及澄清。優質教育基金自1998年成立以來,其目的是為教育界(包括學前、小學、中學及特殊教育)所提出值得推行及創新的計劃,提供資助,並不是為教育經常開支而設。如果要優質教育基金負擔教育經費,其必然後果是基金的結餘會快速被消耗,長遠而言,優質教育基金將無法貫徹其原來的目標。若日後要維持基金的目標,政府少不免要額外注資,但是面對緊縮的經營支出,政府將來對基金注資的機會微乎其微。
優質教育基金除了在教育改革的領域上作出了貢獻,亦提供了不少就業的機會。使用優質教育基金以應付教育經費是短視的要求,同時,亦妨礙了教育界不斷創新和推動教育新理念的進程。
至於有議員建議動用外匯基金的盈餘,《外匯基金條例》已訂有具體條文,規管外匯基金的用途。雄厚的外匯儲備提供穩固的基礎,維繫本地和海外人士對港元的信心,尤以在漸趨波動和不穩定的國際金融環境情況下為然。為香港的利益著想,外匯基金必須有充足的資源,以確保本港的貨幣金融體系穩定和完整。
多謝主席女士。
完
二○○三年十二月三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