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零八年三月十六日 (星期日)
特許語言學會香港分會及匯賢智庫政策研究中心
教學語言政策研討會
教育局局長致辭全文
各位校長、各位老師、各位教育界朋友,大家午安:
首先,我要多謝特許語言學會香港分會和匯賢智庫政策研究中心合辦今次的教學語言政策研討會,讓教育界內、外的人士,透過這個平台探討教學語言政策,以及如何優化我們教學語言的配套措施,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培育出中英兼擅的人材。
在八十年初期,香港大約有九成中學以英語作為教學語言,自從政府在八十年代提倡母語教學以來,選擇以母語教學的中學數目穩步上升。現時以母語教學的中學佔全港中學的數目,已由原先的百分之十二升至百分之七十五。換言之,現時每一學年,有七成的中學生是以母語學習。
母語教學下,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都大有改善。課堂上不同的授課形式,例如小組討論、分組活動等,都變得更具互動性。同學以母語參與討論,有效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投入感,有助發展全面學習,對培養終身學習有一定的幫助。更重要的是,同學在課堂上的積極參與,不但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同時也令他們的分析、思考、判斷及創意能力都得到更好發展。
公開試的成績,亦印證了母語教學有助中學生掌握學科的知識,提升他們對學習的興趣。最明顯的例證是中文中學的學生在過去幾年的香港中學會考整體成績持續進步,以2007年的成績與未落實母語教學時比較,取得五科或以上合格率上升了百分之十一;而在各主要科目的合格率及優良率,進步亦十分明顯,其中歷史、經濟、地理、化學及生物各科目的合格率全都錄得超過百分之四的升幅。
在我從事制訂公共政策的經驗所得,一些政策會帶來一些目標以外的效應,我或許稱之為副作用。當政府推行母語教學時,是預計了這政策的副作用,明白到學生在學校接觸英語的機會相對減低,故特意設立了一系列的配套安排,其作用是維持學生的英語水平。
我們當時採取措施去營造合適的環境,加強學生接觸英語和使用英語的機會;因為在香港社會,學校是學生接觸英語的最多的地方之一。故此過去十年政府推出多項的措施,目的是透過加強學校的英語語境,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
為此,我們每年撥出約6億元為中學提供400多名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以及為小學提供約500名以英語為母語的英語教師或助教,希望營造英語環境和活化英語學與教。為鼓勵學生多閱讀英語讀物,我們每年投放約900萬元,在中、小學各級別推廣英文閱讀風氣。我們亦向語文基金注資近9億元,以資助各中學推行校本措施,提升英語教學水平。
語常會亦透過資助及舉辦大型活動,在課堂以外營造有利英語學習的環境,以提升學生學習及使用英語的興趣。例如自2005年每年撥款約500萬元以舉辦英語節,透過辯論、話劇、英語營等輕鬆的活動,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在教學方面,語文基金亦撥款近3億元,成立語文教學顧問專責小組,提供到校支援服務,以提升中學、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領導及教學能力。
我們在師資培訓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例如提升所有語文科的教師達至指定的學歷及語文能力要求,而採用英語授課的教師須定期參與專業發展培訓。為鼓勵在職的語文科教師提升其任教語文科目的知識和教學法,語文基金撥款超過5億元設立了「語文教師專業發展獎勵津貼計劃」,資助語文教師進修相關的課程。語文基金更撥款7,000萬元,資助小學英文教師往海外參加沉浸課程,以提升英文教師的英語水平及擴闊其英語教學的視野。
學校亦採取相應措施配合,從而希望提升英語教學質素及為學生營造英語環境兩方面入手。我知道有很多學校在課堂外特意營造英語環境,例如舉行英語早會;開設英語室,由外籍英語老師負責,利用午飯時間舉行小組活動,如小組口語訓練;鼓勵老師在校園內多用英語跟學生溝通。
由此可見,過往十年投放在英語教育的資源非常多,而個別學校在母語教學之餘,亦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我前天剛剛到過粉嶺一間中學探訪,他們不但能夠善用母語教學的優點,同時亦採用多元化的方式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除了教授英語課程和運用英國文學的元素之外,學校從中一起特別教導學生如何閱讀英文報章,培育他們閱讀英文報章的興趣,並且向每位學生派發一個「英語護照」,記錄學生參加學校不同英語活動的情況,以作鼓勵之餘,更使他們活學活用英語。該校在提升學生英語水平方面,實在做得非常不錯。另外,我曾經出席一個訓練學生培養企業精神的活動,開幕禮的司儀是一位中中學生,他的英語會話水平很高,發音用詞非常準確,而且能夠以英語應對塲面。
這些個別例子令我們十分鼓舞。然而,是否所有學校都能夠創造這麼好的語境?我們學生的整體英文水平又是否都令人滿意呢?我相信大家不得不承認,我們離這個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我們仍然有大量改善的空間,我們仍然須要作出更有創意的補救辦法。我們的願景是所有學校均可以因應學生的進度和情況,提供最合適的教學,提升教學質素,培養他們成為中英兼擅的人才。在以下的發言,我會和大家分享我對如何讓我們所有的同學,按步就班,都能學好英語的看法。
任何社會政策都要符合其社會獨特性,教育政策亦不例外。在制訂教育制度時,我們須顧及我們這個社會的獨特需要,務求培育出配合社會需要的人材。香港是一個背靠祖國的國際商業城市,國際間的商業活動是以英文為主,因此在香港,幾乎所有的商業契約、法律、銀行、保險等文件都是以英文為主;而身為中國人,生活在背靠祖國的香港,我們的學生當然要具備良好的中文能力,但是他們亦要配合國家一日千里的發展,同時學好英文,成為中英兼擅人材,才能真正配合香港獨特環境的需要,盡量發展我們一國兩制下的優勢,為國家在國際舞台中,扮演適當的角色。
我的意思是香港是中國國土內一個國際城市,在一國兩制下,我們住在香港,應該善用香港享有的機遇,作為國家與國際社會間的橋樑,為祖國的繁榮進步作出貢獻。要善用香港的優勢服務祖國的話,我們先要好好裝備自己,讓我們大部分人都擁有優良的英文水平,從而達到這個目標。
大家知道要掌握某一種語文,必需實行「四多」做法,即要多讀、多寫、多聽和多說。雖然英語享有法定語文的地位,但市民日常生活接觸英文或使用英文的機會與十多二十年前相比,明顯地減少了。
我記得我讀中學的日子,電台播放的多是英文歌曲,但今日是以廣東歌居多。以前英文電視台的片集是以英語廣播,但今日有很多節目是可透過麗音收聽廣東話對白。當年年青一代是所能接觸的電影大多數是英語片,今日卻是港產片是佔市場的大部分,為了迎合市場,一些英語的兒童電影,更有廣東話配音的版本。
當我剛離開大學加入政府工作時,每天接觸的文件、備忘錄、政府內部開會、當時的立法局開會,以致很多官式應酬場合,都是以英文作為溝通的媒介。時至今日,在日常公事上,開會文件大多仍然是用英文,但討論時普遍改以中文為主。由於現在教育局內有一位副秘書長是外籍人士,因此局內每週一次的工作進度檢討會議有必要用英文,所以我個人尚有相當用英文的機會,不致於不習慣用英語進行會議。這說明語言一定要多運用,無論是閱讀、書寫、聆聽,口講,就是所謂「四多」的方法,才能掌握得好。
去年七月我上任後與教育界的各持份者多次會面,雖然沒有特定的議題,大家卻不約而同地,對母語教學下學生的英語水平表示關注。一些校長及老師告訴我,母語教學可消除學生的語言障礙,令他們更有效地掌握本科的知識,不過轉用母語教學後,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無可避免地減少了,因而影響他們學習英語的動力和信心。
作為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持份者表達的這份憂慮對我來說是一個溫馨的提示,我認為有需要與局內的同事檢視母語教學的政策。
經過多個月的反覆討論和分析,我們的結論是母語教學對教與學是有好處,一定要堅持,不能放棄。但另一方面我們亦要嚴肅正視持份者憂慮母語教學下,學生英語水平有待提升。
去年十一月我透過傳媒,公開表示我們認為一個適當時機已來到,應該檢視一下母語教學問題時,即時掀起業界熱烈討論。在過去三個多月,教育界在報章及與我的會議上所提出的意見,均認同我們應該堅守母語教學政策,但同時需要作出一些微調,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各持份者主要的意見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
(一) 各持份者認同培育學生的中英文能力是基礎教育重要的一環,同時亦贊成香港需要中英兼擅的人材;
(二) 有一些持份者認為支持母語教學不應等同禁止英語教學,特別是在香港的情況,畢竟中文和英文均是法定語言。只要學生具備有關的能力以英語學習,教師有足夠水平,學科的教學需要得到照顧,在所有學校進行適度的英語教學是可取的。
(三) 持份者普遍認為每所學校均有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一刀切將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的二分法,不能滿足個別學生的需要。他們建議讓學校更靈活地因應學生的學習能力及需要,為學生作出合適的教學語言安排。
(四) 持份者普遍認為「英中」、「中中」的標籤為學校及學生帶來負面影響,「中中」的教師及學生承受不必要的壓力,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受影響。部分意見認為標籤亦不反映個別學校的實際教學情況。
我們在過去十年實踐母語教學方面,已有相當的成果,但要做到中英兼擅,還有一段長路要走。我們明白到英文老師為了要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已承受了不少壓力;而學生亦面對困難,因為他們接觸和運用英語的機會有限。現時專上教育主要是以英文為授課語言,對中一至中三均用中文來學習的同學來說,中四無疑是一個重要時刻,因為要順利過渡專上教育及應付考試,他們必須利用中四至中六這幾年,大量吸收英文生字及專科句式,迅速提升自己的英文水平,一下子要面對這樣的轉變,壓力之大實在不言而喻。
即使中學畢業後投身社會工作的學生,亦有一定壓力。曾經有一位外籍人士告訴我,他到一個手機店選購手機,店員卻因語言障礙,沒法清楚解答某些手機功能的問題。結果這位店員生意造不成,這位外籍朋友對香港零售業服務的滿意度亦大打折扣,最終或會影響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形象。因此不打算繼續升讀大學的同學,也要盡量利用中四、中五兩年時間,盡快把自己的英文水平提升以應付將來的工作上的需要。
提升學生中英兼擅的政策目標亦得到辦學團體、學校、老師和家長的認同。大家都明白中中學生以母語學習的好處,也知道政府及學界過往多年在英語教學方面投放了很多資源,但卻不得不承認的是,一般來說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尚大量改善的空間。
政府是支持母語教學,並積極落實母語教學,這立場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我們亦必須兼顧「中英兼擅」的目標、配合香港的社會情況、學校和家長的期望以及學生的利益。我強調,政府是會堅守以母語教學的原則,而加強學生的英語學習並非放棄母語教學。
我想藉今日這個機會提出一些初步的構想,讓大家更清楚我們對母語教學的堅持。我們的想法是容許學校一些彈性,使每間學校可以因應學生的學習能力,在一些規限之下,微調現行的教學語言安排,務求增加學生接觸英語的機會,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和興趣,以達到培育學生中英兼擅的目標。
我們的目標是無論學生採用母語或英語學習,均能達至良好的雙語能力。因此我們堅持引進微調的措施,需根據以下的五個原則:
(一) 學生應在中學階段達至中英兼擅,以適應大學或工作的英語要求;
(二) 學校選擇教學語言時,須考慮學生是否有能力以英語學習,教師有否足夠水平以英語教學,學校的資源是否分配恰當,及學科的教學需要能否得到照顧;
(三) 制定合適的監管機制,確保學校推行符合學生學習需要的教學語言安排,學校的教學語言安排須具透明度及獲得教育局批准;
(四) 糾正目前所謂「英中」、「中中」的分別,因為這種分割有誤導成分,亦做成標籤效果,影響學生成長;
(五) 教學語言的選擇要顧及新高中學制。
為達至政府及學界培養中英兼擅的人材的目標,保持香港作為國際商業城市的優勢,並以此優勢服務祖國,我們便須再接再厲,不畏艱難,而對現實找出不足之處,共同努力改善。
今日的研討會提供了一個好機會,讓我們集思廣益。我希望大家可以用一個開放的態度就如何更好地達到「母語教學,中英兼擅」的雙重目標提出意見。我們的願景是全面提升教育質素,令每一名學生都能達至中英兼擅的境界。在這個理想情況之下,中中與英中的標籤效應、上車落車機制或是中中生進入大學機會較英中為低等問題,都會消失於無形。
其實退一步來看,要求學生在學校學一種母語以外的語言並不是香港獨有的。在歐洲有很多國家,因為他們國家比較細,與香港情況差不多,對外通商和溝通最重要,故亦有採用英文為第二語言,他們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制度,並未引起任何爭拗,亦無須亂扣帽子。讓我們以正面積極的態度,一起研究應該如何提高學生第二語言 - 英文的學習能力及水平,同時確保學生有效學習不同學科,以求培育出中英兼擅的人材,為國家、為香港作貢獻。
多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