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公共及行政相關 >
招標公告
-
招標公告
-
工程招標公告
主要內容

[資料庫] 專題研習示例 --「風情萬種的竹子」

專題研習示例 --「風情萬種的竹子」

 

課程簡介:

一般而言,資優學生敏覺力強,分析及綜合能力較一般學生為高,又喜歡全面地思考問題,所以對於親身觀察及體驗的活動更感興趣,故此專題研習便是一種很適合他們的學習模式。葉綺蘭老師設計以「竹」為主題的研習課程,因為「竹」這個課題能提供龐大而具彈性的研習空間。竹與中國文化有著緊密的連繫。自古至今,不少詩人墨客透過書畫、吟詩和撰文等各種方法來讚頌竹。在藝術方面,竹是很好的藝術創作材料,例如竹刻或竹製樂器。在實際用途方面,竹早已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經加工後,竹可變身為各種食具(例如烹製竹筒飯)、玩具(例如竹籤)、衣飾(如竹帽)和其他日用品(例如竹籃)等。故此,教師可因應不同的教學目的,在語文、藝術和常識等學習領域內,作學術性、藝術性、實用性或綜合性的研習,從而讓學生建構新的知識,藉此提高資優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同時讓資優學生發展及應用共通能力(例如創造力、溝通能力、明辨(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協作能力等)。「風情萬種的竹子」的專題研習活動,可以配合小學常識科的不同單元學習。就以小四的「四海一家」單元為例,「竹」的研習可加深資優學生對一些國家的生活方式(例如:食物、衣服、住所、交通、遊戲)的認識。在小四的藝術學習領域中,也有相關的課題。教師可加插以「竹」為創作材料,讓資優學生創作一些作品,例如做一件玩具、一個竹製的花燈、一幅竹片和竹葉拼湊成的畫。為配合資優學生的學習能力,本課程除加插部分小六常識科「中華文化多姿彩」單元內對一些中華文化(例如舞蹈、食品和民間藝術)的學習內容外,同時亦滲入了一些與中國語文教學有關的元素(如讚頌竹的詩和文章等)。透過本課程的多元化活動,學生可從多角度探討「竹」這個專題,不單提升學科方面(包括常識科,中國語文、藝術)的知識及技能,還從中認識與體驗中華文化。此外,透過教師有系統地講解專題研習技巧,與學生的親身體驗,學生經歷了專題研習的各個步驟,最後獲得豐碩的學習成果。因此「竹」這個專題,能給予資優學生一種挑戰,讓他們應用不同學習領域的知識,全方位學習「竹」的主題,感受竹的美,培養語文、藝術的學習興趣,增進生活常識,學會全面思考問題和掌握專題研習的技巧。

對象:小四至小五年級資優學生

學習目標:

  1. 學生能按個人興趣研習有關「竹」的主題,從中學習搜集相關資料的技巧和選取及運用資料的策略。
  2. 透過本課程,提升學生的基本研習能力、創造力和高層次思維技巧。
  3. 透過本專題研習課程,學生能學習及應用小學常識科、中國語文及藝術教育的相關知識與技能。
  4. 學生能發揮個人專長,配合自己和他人的學習經驗,取長補短,互相合作完成專題探究活動。
  5. 學生學會發表專題研習報告的表達手法和技巧,從而加強其溝通能力。
  6. 學生能深入認識竹的功用,並欣賞竹的實用和觀賞價值。

學與教過程:

課程分四個階段進行:

  1. 在預備階段,教師引領學生從多方面去搜集資料,從而認識竹與日常生活的連繫,體會竹的實用及觀賞價值。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到沙田彭褔公園參觀「千禧花燈製作」,再帶領他們到城門水塘觀賞竹的美態,讓他們從實地考察中瞭解竹的特質。然後學生便從圖書館、報章、和互聯網中搜集有關竹的資料,包括竹造的玩具、竹造的日常用品圖片、竹造的傢具、運輸工具及竹類食品的資料,讓他們從中認識竹與日常生活的連繫。教師利用心智圖啟發學生思考竹的百變用途。最後,教師以過往學生的優秀作品為範本,與學生一起探討專題研習的內容、形式及其他要求,包括如何確立研習主題,搜集、選取、分析和應用資料,以及發表報告須注意的事項。

  2. 在計劃階段,學生自我探索與竹相關的感興趣的某一特定範圍,初步訂立個人的專題研習主題,再進行相關研習。教師讓學生以「竹」為題材畫畫、寫新詩、教學生以竹作工具和跳「竹舞」,並帶領學生到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參觀明清竹刻藝術展覽,觀賞竹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展品,並藉著填寫「參觀實錄」工作紙,加深他們對竹刻藝術的認識。教師讓學生作多方面的嘗試,以引發學生個人對竹子特定範圍的研習興趣。之後教師因應學生的個人潛能和專長編組,讓組員進行「腦力激盪」活動,經互相交換意見後,共同訂立研習主題及學習目標,再擬定專題研習的創作範圍和計劃。

  3. 在執行階段,學生從網上資源、剪報、圖書館的參考書籍等途徑搜集資料,然後運用概念圖整理、篩選及分析資料,再按已訂立的研習主題搜集創作的材料和工具,最後進行個人或小組創作活動。研習項目包羅萬有,計有舞蹈、樂器、玩具、食譜、用具、衣服及日用品、傢具、藝術品等。

  4. 在綜合階段,學生匯報專題研習報告,展示及分享學習與課程成效,教師並提供機會讓學生檢視他們在各學習階段的學習表現。此外,學生還可採用「研習階段表現評估表」進行個人評估及同儕互評,教師亦可用多種評估方法,讓學生反思在整個研習過程中的表現及學習效果,以提升學生的自我導向學習能力。

學習成效:

  1. 本課程以常識科為基礎,滲入了中國語文及藝術教育的元素,引導學生以「竹」為主題作專題研習。教師透過多元化活動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深入地多方面研習「竹」的主題。學生在該課程中除掌握到學科知識與技能外,還能把所學應用到專題報告中。

  2. 學生因應個人興趣對「竹」進行專題研習,學會從不同的途徑(包括參觀、實地考察、網上資源、圖書館書籍及報章雜誌等)搜集資料,將篩選出切合其研習題目的資料,然後運用多種方法整理及分析資料,再按已訂立的研習題目搜集創作材料及工具,完成研習工作。在研習過程中,學生要走出教室,對「竹」進行全方位學習。他們感到親身觀察及體驗的學習經歷,比一般的課本學習更有趣味,學習視野更為廣闊,從而提升了他們的自學動機和能力,還大大提高了研習報告的質素。在學生的研習作品當中,有抒情的、有實用的,其中不乏獨具創意的作品,可見他們都能在該課程中,學會勇於接受挑戰,敢於嘗試,並能全面思考問題和掌握專題研習的基本技巧。

學生習作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