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何謂言語障礙? 學童常見的言語障礙,主要分為四大類: 1. 發音問題 - 發音問題指學生的發音不正確而引致說話混淆不清。例如:把「豆」說成「狗」;「飲水」說成「飲咀」或「飲隊」。
- 先天性的生理缺陷,如聽障、裂唇、裂顎或大腦痙攣等,都是引致發音問題的原因。
- 其他因素包括發展遲緩。
| |
| | |
| 2. 語言問題 - 有理解困難的學生,在接收較長或結構較複雜的句子時,只能夠掌握句子的部份意思,往往因未能理解全部訊息而誤解對方,以致答非所問。
- 有表達困難的學生,因組織句子能力較弱,或應用詞彙不恰當,以致表達困難,令旁人難以理解。
- 語言障礙的成因包括語言發展遲緩、學習障礙、智力障礙、缺乏語言環境的刺激或自閉傾向等。
| |
| | |
| 3. 流暢問題 - 流暢問題俗稱口吃。表徵包括:多次重復某些字或音,將字音無故拉長,說話節奏太快或過慢,張開嘴巴卻遲遲說不出話來等。
- 口吃有時是心理、生理、遺傳等因素所造成,亦有屬於成長過程中的過渡表現。
| |
| | |
| 4. 聲線問題 - 常見的原因是過度使用或錯誤運用聲帶引致聲音沙啞甚至失聲。學生往往在小息或嬉戲時大叫大嚷,聲帶因而受損,甚至長出「瘜肉」,以致聲音沙啞。
- 此外,神經性疾病或情緒困擾都是引致聲線問題的原因。
- 長期的呼吸器官毛病、發音器官結構有缺陷(如兔唇裂顎),都會導致鼻音過重或音調異常的問題。
| |
| | |
| 如發現學生有上述問題,教師可在取得家長同意後,填寫由教育局言語及聽覺服務組提供的「學生語能甄別問卷」(小學適用)或「中學生語能甄別問卷」(教師用)或由駐校言語治療師提供的相關甄別問卷,記錄懷疑語障學生的問題和困難,然後轉介學生接受由駐校言語治療師或教育局言語及聽覺服務組提供的評估和跟進服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為方便教師和家長協助其語障學生或子女,教育局言語及聽覺服務組研發了不同主題的輔導教材及資源套。除分發給學校及家教會外,亦上載於香港教育城方便教師和家長採用當中的策略,輔導學生跨越言語障礙。 教育局每年為學校人員舉辦培訓活動,例如針對不同問題的專題研討會和工作坊,以提高他們在支援語障學生方面的知識和技巧, 並促進學校之間的經驗交流。近年舉辦的培訓活動如下: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