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頁面
< 返回
目錄 > 有關教育局 >
表格及通告
-
表格
-
通告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主要教育層面
-
幼稚園教育
-
小學教育
-
中學教育
< 返回
目錄 > 課程發展及支援 >
評估
-
基本能力評估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生涯規劃教育及升學就業輔導
-
生涯規劃教育
-
商校合作計劃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安全事宜
-
學生安全
-
校巴服務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非華語學童
-
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
-
最新資訊
-
概覽
< 返回
目錄 > 學生及家長相關 >
計劃及設施
-
計劃
-
設施
< 返回
目錄 > 教師相關 >
資格、培訓與發展
-
資格
-
培訓
-
發展
< 返回
目錄 > 學校行政及管理 >
政策文件及報告
-
審計署署長第三十九號報告書小學教育
主要內容
< 回上頁

堅定推動學生內地考察 致力確保學生學習利益

教育局副秘書長陳碧華博士

  教育局一直致力推動學生參與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旨在拓寬學生的視野,讓他們深入了解國情,親身體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以及見證國家最新的發展和成就,提升國民身分認同,並抓緊國家發展一日千里帶來的機遇。在2025/26學年,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及公民科內地考察將分別推出89個及28個行程及計劃供選擇,詳情已載於教育局今天向學校發出的通函第93/2025號及第94/2025號。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的學習意義明確,自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後,已有20多萬名學生參與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及公民科內地考察,親身見證國家的發展和成就,拓寬視野並深化對國家的認識。

 
親身體驗 深化學習與個人成長

  內地交流考察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除了深化課堂所學之外,更促進個人成長。公民科內地考察的行程活動緊扣課程內容,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感知國家的發展脈動。學生不但有機會親臨西安兵馬俑、重慶抗戰遺址紀念館等遺跡,正確認識國家歷史;也可藉參訪山東高鐵組裝地點、貴州「天眼」等現代化建設項目,見證國家的先進科技,為國家取得的成就而感到自豪。此外,行程中融入了「紅色資源」的學習元素,如安排學生到訪江西「長征第一渡」、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等地深入學習,讓他們感悟革命先輩的奮鬥歷程和精神,厚植愛國情懷。行程亦包括參訪內地學校的活動,有效促進兩地青少年相互溝通,增進友誼。


  參加內地交流考察的教師及學生對活動的評價都十分正面,普遍認同內地交流及考察能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對學習活動和行程安排亦感到滿意,成果令人鼓舞,充分展現了有關學習活動的成效,肯定了內地交流對學生學習和成長的裨益。不少學生表示,有關經歷不僅豐富了他們的知識,還讓他們準確認識國家的歷史和發展,並與同伴建立了難忘的回憶。相關學生的感言、文章、報道等,詳見https://cs.edb.edcity.hk/tc/mst_sharing.phphttps://www.passontorch.org.hk/zh-hant/media_report/index.html)


優化安排 讓學校更靈活規劃人手

  在審視過往安排及聽取學校意見後,為讓學校更靈活地規劃人手安排,學校可因應實際需要,委派助理教師或教學助理隨團。他們必須曾接受相關訓練、具備隨團經驗,以有效促進學生學習和照顧學生需要,並最多只可佔全體由學校委派的獲資助隨團教學人員數目的20%(以四捨五入為準)。假設參加考察團的學生人數為113名,隨團教師應為12名,在新安排下,學校可以在當中安排最多兩名助理教師或教學助理(12X20%=2.4)隨團。在符合人手比例要求的情況下,學校亦可在嚴格遵守相關指引的前提下自費安排額外學校人員參加。上述安排將有助學校更順利執行計劃,令學生進一步了解國家發展,達到計劃目的。


安全為重 緊密監察及到位支援

  師生安全向來是籌劃交流活動的首要考量,教育局和參與學校皆高度重視,要求所有活動參與者均須遵循《戶外學習指引》及《境外遊學活動指引》中相關的規定。針對公民科內地考察,教育局要求承辦機構在出發前舉辦到校簡介會,向師生詳細說明應對突發事件的方法,並派發內地考察學習手冊,為參加者提供各種情況下的應變指引,以作參考。所有參與交流及考察的學生必須依循相關指引,並嚴格遵守學校規定。此外,教育局與承辦機構及學校保持緊密聯繫,密切留意各團的進行情況,以及按需要提供支援。憑藉多方協作及嚴謹的規劃與監察,內地交流及考察得以安全有序地進行,令數以十萬計學生可以安心地學習。


秉持初心 堅守教育價值及使命

  教育局一直強調,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及公民科內地考察活動的教育價值極高,教育局將更堅定不移,秉持初心,與學校及承辦機構攜手合作,持續推動及優化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確保學生享有結合「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的寶貴學習機會,培育他們成為有擔當、有視野,愛國愛港愛家的新一代,將來回饋社會,貢獻國家。

2025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