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豐碩,反饋正面見證成效
教育局一直積極推動高中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公民科)內地考察及涵蓋多元學習主題的中小學生內地交流計劃,旨在讓學生從歷史、文化、經濟及科技等多個角度,親身體驗國家發展的脈動和成就。自香港與內地恢復全面通關後,已有20多萬名學生參與公民科內地考察及學生內地交流計劃。校長、教師及學生普遍反應正面,一致認為交流活動不僅擴闊視野,更進一步加強了國民身分認同。例如學生透過參觀西安兵馬俑、浙江良渚文化遺址、深圳南頭古城等地,深刻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亦走訪粵港澳大灣區的高科技企業,親眼見證國家的創新實力。更有不少學生表示通過文化工作坊、企業參訪等實踐體驗,有助深化課堂所學;學生也分享到他們與內地同齡青少年交流後建立友誼,激發對未來的志向和抱負。這些正面回饋,充分印證內地交流活動的教育價值和深遠影響,成效顯著,令人欣喜。
新學年公民科內地考察合共提供28個行程,當中18個為一至三天的廣東省行程、10個為四至五天的廣東省外行程;學校報名安排已順利完成,首批考察團於10月出發,預計將有更多學生受益,延續交流的正面成果,推動學習的新里程;有關公民科內地考察的最新資訊,請瀏覽內地考察專屬網頁(https://cs.edb.edcity.hk/tc/mst_news.php)。至於學生內地交流計劃亦會於新學年陸續推出80多個行程,教育局會適時向學校發放通告及於「薪火相傳」網頁(https://www.passontorch.org.hk)上載有關詳情,包括報名及出團日期。
回應政策使命,體驗和認識建國歷史
《行政長官2025年施政報告》提出教育局會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日常學與教中,包括設計建國歷史體驗行程,並在2025/26學年的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提供不少於40個相關行程,讓學生深刻認識革命先輩在進程中所展現的團結和堅韌精神。為配合政策方向,教育局與內地緊密合作,在公民科內地考察及學生內地交流計劃中,進一步推廣建國歷史體驗研學新路線,行程包括參觀上海中共一大會址、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學生透過參訪革命歷史遺址、博物館或專題紀念館,了解先輩的英勇事蹟,反思戰爭的慘痛教訓,從而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並認識現代中國的發展源起與精神價值,培育民族精神。這些行程亦結合價值觀教育及國家安全教育元素,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國家在社會、經濟及國際舞台上的成就和發展,深化學生對現代中國的認識和情感連結,體現教育政策的落實與實效。例如高小學生有機會到訪貴州的長征文化數位藝術館 ,觀賞以「藝術+科技」為媒介的長征故事,藉數位化全景視角感受紅軍長征的艱難險阻和偉大精神;高中學生亦可透過探訪革命要地江西于都「長征第一渡」,了解先輩的奮鬥精神與民族堅毅。
攜手同行,凝聚力量拓展學習空間
公民科內地考察及學生內地交流計劃的成功,離不開各方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努力。首先,要感謝內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從設計行程到接待安排,均確保交流考察活動安全順利進行;同時感謝香港學校的積極參與,校長及教師在籌劃和帶隊方面貢獻良多,功不可沒。
本學年,教育局為學校提供更大的靈活性,讓學校可就公民科內地考察及學生內地交流計劃活動安排教學助理及助理教師參與帶隊工作。為支援學校推動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教育局於9月29日及30日為教學人員(包括教師、教學助理及助理教師)舉辦講座,介紹最新的考察安排、教學資源,以及已優化的活動指引;並鼓勵學校收集學生作品,如照片、短片及感言,豐富學習成果的分享,促進經驗的交流。
教育局與學校在組織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時,一向以學生安全為首要考慮,並共同應對交通安排、天氣變化和健康問題等挑戰,讓每趟旅程均能順利完成。習近平主席於2023年7月回信給培僑中學學生,勉勵學生通過內地交流,增強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並貢獻香港和國家的發展。主席在信中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寄語學生為建設美好香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教育局非常重視學生內地交流及考察的學習成果,為加強推廣學習裨益,我們鼓勵學校推薦與內地交流及考察相關的短片,以展示學生在這些經歷中的所見所聞、親身體驗與得着,上學年由學校推薦的短片已上載至本局網頁(https://www.edb.gov.hk/tc/curriculum-development/curriculum-area/life-wide-learning/cstour_learning_outcome.html)。展望未來,教育局將繼續與各界攜手合作,為學生開拓更廣闊的學習天地,讓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成為「行走的課堂」,深化學習體驗;並讓每位學生在探索中啟發思維,在交流中拓展視野,在實踐中築夢成長,成為有志向、富學識、勇於擔當的新一代。
2025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