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主席、東涌天主教學校 林志江校長
日期: 2025年7月17日
教育局質素保證分部於本學年以先導計劃形式舉辦「優化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下稱「優化架構」)學習圈,旨在提升學校領導層帶領團隊進行自評的專業能量,以及促進學習圈成員就實踐校本自評經驗的專業交流,蒐集學校的良好經驗,與學界分享。
筆者學校有幸成為首屆「優化架構」學習圈的學校之一,在質素保證分部督學專業的促導下,實在獲益良多。學校更能掌握「優化架構」的精神,強化綜合運用評估數據策劃學校發展,檢視政策,使「學生學得有幾好」成為學校發展的重心。
為使「優化架構」更有效地促進學校發展,作為學校的管理者,筆者認為在推行「優化架構」的時候,須留意以下幾點,以便學校更好面對以下的挑戰。
一、提升自評素養
在「優化架構」下,筆者認為學校以評估回饋策劃為自評機制中的重中之重,因學校發展計劃成效若能對準以改善學生表現為目標,定能促進學校層面的自評效能。從過往學校的周年報告所見,很多策略都以完成工作為成功準則,對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成效闡述不足。學校宜加強教師有關自評素養的專業發展,最直接便是積極鼓勵教師參加「優化架構」的網上自學課程,從而提升學校整體的自評效能。
二、共議同行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用心多好的政策,若沒有團隊的共識,也是徒然。天主教教區近年倡議「共議同行」的議事方式,作為教區屬校,筆者學校也採納這種模式來協商校政。透過「積極聆聽」組員對校政的想法,並由領導層把各組的不同意見加以綜合及梳理,達到共識,能加強團隊共同承擔決策的使命及責任,有利帶動「自評循環」,策劃以學生為本的學校發展計劃。
三、科組協作
在學校發展計劃中,不少學校也制訂兩個關注事項,一個照顧「學與教」,一個照顧「學生成長支援」。由於兩個範疇分工明確,很容易形成「科」與「組」各自為政,減少了協同效應。舉例來說,學生學習需要有效的學習策略,也需要堅毅和責任心,若範疇二和範疇三不分彼此,以不同的方法朝向相同的目標,互相協作,集合能量,實踐「優化架構」所倡導的跨範疇協作理念,必能強化關注事項的成效。
四、課堂組織
課堂教學是學習成效的關鍵,不少教師仍有迷思,以為成功的課堂必須把關注事項中的所有教學策略都施展出來。以本校即將推行的「四學架構」為例,教師其實無須在單一課節內,施行所有不同的自主學習策略,而是按課堂的需要,自然有機連繫,靈活選用,以達至促進學生學習。
五、教師傳承
學校數年間流失三四成教師,這直接影響學校文化的傳承及對教育政策的掌握,包括「優化架構」的落實。因此,加強教師的專業發展尤關重要。除了培訓具體的策略與技巧外,加強教師掌握教育政策及趨勢也十分重要。由2022年11月推行「優化架構」以來,教育局質素保證分部持續提供專業支援,舉辦了不少分享會、講座和工作坊等,筆者在此特別推介每年的周年視學報告分享會,當中總結了該年整體學校發展的強項及有待改善之處,極具參考價值。學校管理層可透過教職員會議或教師發展日,把分享會和講座的重點內容與教師分享。
總的而言,「優化架構」的推行,有助提升學校自評的效能。而「優化架構」的成功落實,實在有賴學校領導層對推動教師對「優化架構」的掌握,提升教師的自評素養、凝聚團隊共識,以及推展跨範疇協作。就讓學界在教育局搭建的交流平台上繼續互相分享,讓我們的學生學得更好。
(作者曾於其他平台發表相關內容,並已授權本局於此網頁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