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密愛禮信中學 黃敬珊校長
日期: 2025年7月21日
感謝教育局質素保證分部為新任校長舉辦了三天的培訓課程,讓學員們清楚理解「外評」及「自評」的理念。課程讓新校長在了解外評的工作之餘,對於他們如何在「優化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下,有系統地帶領學校透過「自評」,促進學校自我完善,亦有莫大幫助。
學校同工每天已辛勤地履行教學的職責,進行自評對他們來說會否是額外的負擔呢?筆者認為,要先讓同工清楚了解自評的目的和要點,他們就能更有信心及更樂意投入其中。經過三天的課程,我對進行自評有以下的理解和體會:
第一,領導層要為同工訂定明確的自評方向,帶領同工檢視學校在「管理與組織」、「學與教」、「校風及學生支援」和「學生表現」四個範疇的表現,以三條問題作為反思點,包括:(1)學生在達至七個學習宗旨表現如何?(2)學校在豐富學生學習經歷表現如何?(3)學校在帶領團隊持續完善發展表現如何?
第二,做「自評」時要實證為本(evidence-based)。可用作評估的工具和數據有很多,如學校表現評量(KPM)、校本的問卷調查,以及教師的觀察,有質性的,也有量性的,由老師、科組負責人到管理層,要有系統地收集數據,並進行綜合分析,對焦學生的表現評估措施推行的成效,再根據自評結果訂立之後的計畫。
第三,每位老師要掌握「策劃—推行—評估」的「自評」循環理念,自然地在日常教學及推行活動時應用,並讓他們參與學校層面的自評工作,增加學校決策過程的透明度,以凝聚團隊對學校發展方向和目標的共識。
適逢我校在下學年開展新的三年發展計畫,參與培訓課程正好讓我有機會反思在本周期剛完成的自評歷程,在進行評估後,我們需按學生的需要訂定目標和發展優次,策劃時亦要有焦點,參考當前教育趨勢之餘,也要以校情為本。
學校進行自評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外評,而是透過「策劃—推行—評估」的循環,讓學校持續進步。其實這套理念不單適用於學校發展,也有助老師及同學的生涯規劃,畢竟人生充滿挑戰和變數,目標達成固然值得高興;但更多時候我們需要反思及不斷修正才能實現理想,這也是正向人生的實踐。
(作者曾於其他平台發表相關內容,並已授權本局於此網頁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