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 戴希立先生
日期: 2025年9月29日
教育局於 2022 年 11 月 11 日發表「優化學校發展與問責架構」(簡稱「優化架構」),從此把教育局外評包括全面及重點視學,以及學校自評包括學校發展計劃、學校周年計劃和學校報告等校本管理措施,明確提升至問責與發展並重的層次,是繼當局推行「學校管理新措施」(1991)、「校本管理」(1997)及成立區域教育服務處(2000)之後又一重要里程碑。
從「優化架構」文件中顯示,「優化」的目標聚焦於三個促進:學校發展反思文化、運用實證和數據進行自評、學校發展的透明度與問責性。具體的「優化」措施則包括在理念上明確強調「優化架構」必須緊扣七個學習宗旨和對焦「學生學習成果」。三份學校文件進一步嚴謹規範並融入學校「策劃——推行——評估」的自評循環,並且要求學校將收集 25 項表現評量向校董會和教育局報告,而教育局則把學校外評報告的總結章節上載予公眾參考,並每年發表視學周年報告的結果,總結和提出運作效能提升的建議。
在建立學校的專業學習社群方面,教育局質素保證視學組的同事,從經視學的學校中,找出一批具有「優化架構」成功實踐經驗的「資源學校」,與他們一起研究,總結學校如何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路徑,並以「資源學校」帶動一批學校,形成學習圈,同時每年舉辦研討會,向全港學校辦學團體、校董、校長和老師分享經驗,及時推廣來自「民間」的成果和智慧。據悉教育局有意邀請具備理論結合實際經驗的校長和教師,部份時間參與質素保證視學過程,協助視學和研究的工作。相信上述措施必定能完善「優化架構」,提升質素保證視學組及學校的專業能量。
在今年「資源學校」的分享會中,見識到學校不但能夠全面落實「優化架構」的問責要求,而且在學校發展中各具特色,更對「策劃 - 推行 - 評估」自評循環中的不同環節提出創新的思路和做法。綜合來說,學校不但基於量化數據,還會收集質性的實證作為評估;學校也不會滿足於「優化架構」的 25 項表現評量,會自覺地從APASO-III 提供的評估工具中,挑選符合學校重要關注事項的分析工具;此外,學校不但會聚焦學生表現的實證和數據,還更重視在策劃及推行環節中幫助學生主動參與和反思,以體現學生為本的原則。
由於年度數據和實證很多時只能「橫向」地反映「特定時空」的學校評估,因此部分資源學校十分重視收集和分析跨年度的「縱向」數據和實證去分析學校和學生發展趨勢;同時又利用分析工具將全校數據折分為年級、男女等組合,從中進行更細緻的分析和個別的對策。由於「優化架構」中的 25 個表現評量可以用教育局 4 大表現指標範疇所歸納,包括管理與組織、學與教、校風及學生支援、學生表現,而這 4 大範疇又存在着互動及因果關係,因此有個別學校便有機地將 4 大表現指標內的25 個表現評量數據和實證有機組合起來,透過互動研究和分析去解構學校發展成就與反思的故事,並從而制訂下一個三年發展計劃的重要關注事項。
不少學校清醒確認到「優化架構」的成效不應只局限於三份文件和自評循環架構的完善,學校發展的成功關鍵在於學校專業能量的提升,包括人力資源架構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優化,這就需要實現優質學校發展的規律「共同願景、賦權承責、各展所長」。全體教師的參與,中層骨幹的擔當,領導層的帶領,凝聚共識,上下結合,層層遞進,才能推動學校大小齒輪的配合,實現學校優化和持續發展。
今年教育局同事用下列六句說話總結「如何做好自評」的分享會:「深度分析、精準策劃」,「凝聚共識、共同落實」,「貫通範疇、全人發展」。這些有血有肉的經驗總結,豐富了「優化架構」的框架,增強了學校發展的內容和方法。同時亦啟發大家思考「優化架構」可如何改善,學校發展可如何創新突破,下文續說。
(作者曾於《華夏教育》期刊發表上述內容,並已授權本局於此網頁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