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創知中學 黃晶榕校長
日期: 2025年8月27日
香港教育局於2025年8月19日發布的最新一期《校外評核報告(總結章節)》(https://www.edb.gov.hk/tc/sch-admin/sch-quality-assurance/reports/esr-report/index.html),綜合了2024/2025學年全港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校外評核結果。報告肯定了學校在課程發展、學生支援及管理效能等方面的進步,但也指出若干需優先改善的範疇。以下為其中較突出的建議,反映當前教育政策與實踐的挑戰:
第一,課程與教學:深化跨學科整合及高階思維培養。報告指出,儘管多數學校已推行「自主學習」及「STEAM教育」,但跨學科課程設計仍顯零散,部分教師過度依賴教科書,未能有效引導學生應用知識。例如,在小學常識科與科學科的銜接上,探究式學習的深度不足;中學的專題研習則常流於形式,未能培養批判性思考。教育局建議學校加強教師協作,設計具真實情境的學習任務(如社區問題導向專題),並透過「全校課程規劃」明確各階段思維能力的培養目標。
第二,照顧學習多樣性:優化分層支援與資優教育。隨著融合教育的普及,報告發現學校對特殊教育需要(SEN)學生的識別機制趨於成熟,但後續支援仍偏重「補救」而非「發展潛能」。例如,資優學生常被忽略,學校缺乏系統化的加速或增潤課程。教育局建議參考「三層支援模式」,為不同能力學生設計彈性分組教學,並善用校外資源(如大學合作計畫)拓展資優生的學習機會。此外,部分學校對非華語學生的中文支援不足,需加強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文化回應教學)的培訓。
第三,評估回饋:從「量」到「質」的轉型。許多學校仍過度依賴紙筆測驗,形成性評估(如口頭回饋、同儕互評)的實踐較表面化。報告特別點出中學文憑試(DSE)年級的「操練文化」問題,教師因應試壓力縮減探究活動。教育局建議推行「評估素養」培訓,幫助教師設計能反映核心能力的評量工具(如實作評量),並善用電子平台提供即時回饋。
第四,學生身心健康:加強生命教育與數位素養。學生精神健康問題持續受關注,報告提到部分學校的輔導人手不足,輔導活動側重危機處理,未能建立預防性機制。此外,學生過度使用電子產品的現象加劇,但相關的數位公民教育(如網絡沉迷、資訊真偽辨識)未納入正規課程。教育局建議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主任課,並與社福機構合作建立校本支援網絡。
第五,領導與教師專業發展:強化中層管理與數據運用。學校管理層普遍能訂立清晰發展方向,但中層教師(如科主任)在課程領導的角色較被動,影響改革落實。報告建議為中層提供「變革管理」培訓,並建立數據分析文化(如善用「校情數據」平台)以監測教學成效。此外,部分教師對人工智能(AI)工具的應用仍停留在表面,需加強「科技融入教學」的專業發展。
第六,家校合作:提升家長教育效能。家長對學業成績的過度關注被視為加重學生壓力的因素之一。報告指出,學校的家長教育活動多以單向講座為主,未能引導家長理解「全人發展」的重要性。教育局建議設計互動式工作坊(如情緒管理技巧),並透過「家長教師會」建立常態溝通機制。
邁向「均衡發展」的教育生態
2024/2025學年的評核結果反映,香港學校需在「學術卓越」與「全人成長」之間取得平衡。改善重點包括:(1)課程:打破學科壁壘,強化應用能力;(2)評估:減少機械操練,重視過程回饋;(3)支援:從補救轉向潛能開發;(4)科技:善用AI工具但不失人文關懷。
這些建議與全球教育趨勢(如OECD的「學習羅盤2030」)相呼應,未來學校需更靈活地回應社會變革,方能培養具備抗逆力與創新力的新一代。
(作者曾於其他平台發表相關內容,並已授權本局於此網頁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