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2006年8月 | 策动未来 - 职业导向教育及特殊学校的新高中学制 |
2006年1月 | |
2005年5月 | 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 - 第一阶段谘询报告 |
2004年10月 | 高中及高等教育新学制 - 第一阶段谘询文件 |
 | |
 | |
_2398.jpg) | 《学校课程发展示例》 |
| - 公众就「学会学习」谘询文件的意见及建议
- A. 支援及资源
Views / Comments 意见 / 建议 - I.
创造空间 - 老师的教学空间不足、教师的角色不清晰、工作量太多,要批改作业、出试卷,又要考语文基准试等、课时有限、学生人数过多、科主任工作量太大
- 学校空间不足:地理位置、课室大小、运动场地等
- 半日制学校又如何创造空间,让教师建立教研文化呢?
- 供全方位学习的空间不足、参观场所不足及其他局限,如交通费及照顾众多学生。
- 教师缺乏合作交流的空间由于教师缺乏可以合作的空间、教师之间的协作学习、不同学科的经验交流、不同学校教师经验交流能否真正落实?
- 小学美劳科非专科兼任情况非常严重,所以单靠科主任及少数教师去带领设计校本课程,工作量会非常大,恐难于应付。
- 学校如何拨出时间让教师在校内集体备课呢?
- 推动德育及公民教育,社区的资源也很有帮助。并鼓励家长用社区的资源来学习,例如参加"家长如何教导子女性知识"等训练班,以配合学校发展。
- 创造空间的津贴额有限,未能增加教师的空间,教育署宜说明课程发展用额所占的百分率,以便增聘人手帮忙。
- 降低师生比例、减少每班学生人数 教署推行课改,可否留意班内人数问题而作出调节配合?
- II.
课时编配 - 课时分配之建议有何理据?
- 有学校认为15%课时空间有商榷性,其实教师已自动调节。
- 有学校只把9%课时空间作灵活编排。
- 有学校认为建议的课时编配与以前没有很大分别,作用不大。
- 灵活编配课时是好的,但要所有学校都推行才行得通,否则学生家长会比较其他学校有不同做法而质疑。
- 在简介版第二十七页内之课时计算方法有问题:每天不可能有六小时上课,而多数学校有夏令时间表之安排,加上高中有公开试,则上课时间更少,根据本建议设计课时则能力稍逊的学生会追不上。
- 本校在编课程方面,以常识科为中心,综合有关主题,并设计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这样在时间表的编排就更灵活,也不会妨碍其他老师的教学。此外,学校也邀请家长参与,让家长了解子女的学习经历。
- 学校三年前还是一所职业先修学校,现时中一至中七合共开设26科不同的科技教育科目,所以编排时间表极为困难,于是尝试用分班的方法创造空间,如两班同学同时分三组上不同的科目,又例如将一学年分为三个学期,某些科目则只上其中两个学期等等。试验结果亦十分满意,各同工可考虑使用以上方案去解决一些课程编排的困扰,一起创造空间。
- III.
支援措施 - On-site and Follow-up support from ED is necessary.
- 计算资源的公式不应太守旧
- Increase in School and Class Grant for organizing more outdoor activities for their students.
- Need to develop more ‘models/exemplars’ for dissemination in order to widen teachers’ exposure.
- $300,000 is hardly enough to create sufficient space for teachers.
- 查询教署对新课程、任教特殊学校的老师、科主任有何支援?
- What kinds of support and resources provided to schools in relation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curriculum?
- IV.
教材与教学资源 - 担心是否有足够优质的教材配合课程改革,希望教育署可以提供支援。
- 取消使用课本后,教师有下的担心:
- 有没有时间和能力自编教材?
- 如何向家长解释为何不使用教科书的全部内容 ?
- 缺乏教科书老师就缺乏安全感,应如何改变教师的范式?
- Teachers are worried about the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when preparing teaching materials.
- V.
学校图书馆 - 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和配套支援要齐备,才可以发挥作用。
- 图书馆主任需要专业培训,以便有效执行专业工作。
- 图书馆主任的职级及晋升必须检讨,以肯定其地位及吸引人才。
- VI.
人手编制与工作量 - 增加人手,改善师生比例,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
- 八个学习领域的安排及课程统整可能会影响人手编制。
- 由于教师多接受专科培训,不容易兼教其他科目。
- VII.
校长与教师的培训 - 校长和教师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署必须提供各种适切的校长和教师培训课程,以装备他们进行课程改革。
- 现时教师要应付语文基准、资讯科技等教师培训课程,负担很重,如何再有时间参加课程改革的培训课程?
- 政府应投放足够的经费,以培训校长及教师进行课程改革。
- VIII.
种籽学校 - 教育署要提供更多关于种籽学校计划的资料。
- 教育署必须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选择学校参加种籽学校计划。
- B.
课程 Views / Comments 意见 / 建议 - I.
改革理念 - 认同学生需要以学习经历深化其知识领域及扩阔生活经验。同意以8个学习领域建构知识的基础,但各学习领域应主动促进跨领域合作。至于进一步学校运作的模式,仍有待深入探讨。
- 以往教师多注重知识传授,对现在提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和模式较为陌生,课程发展议会有什么具体计划推动「学与教新文化」,改变教师的观念?
- 家长们均重视学生的成绩,学校如何令家长同时也重视学习的过程呢?
- 要学会学习,只能通过学习的实践。不掌握各个科目的知识和技能,就不能经历学习的实践,更不可能建立学习的概念。
- II.
实施方案 - 如何落实建议的课程改革时间表?会否无疾而终?
- 近年推行的教育改革项目繁多,教师面对急剧的转变,挫败感和压迫感很大。
- 课程改革的宣传很重要,尤其对家长方面的影响。教导家长及学生认识在课改中所负的责任是很重要。
- III.
课程内容 - 小学六年级与中学一年级的课程如何衔接?
- 初中的课题会否与中四、五的课题不衔接?
- 中四、中五课程与中六、七课程如何衔接?
- 课程发展处会否为初中各科进行重组,重新编排和删减重覆的课题?
- 课程的谘询文件对概念的介绍非常详细,但有关课程的内容及所要教授的技巧则未有提及。 建议加强的内容: 情意教育 基本法的内容 健康成长(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受) 体育教育 独立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民主及传媒教育
- 应扩阔课程,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让学生选修:例如:诗歌创作、多元艺术课程、创意培训、社交、广告设计、自我认识、领袖训练及生活技能等。
- IV.
评估与考试 - 课改如何与升中派位衔接?另要清楚指示中一派位的报分方法与校本课程如何配合,尤其在平时分的评定方面。
- 考试局对课程改革的立场如何?
- 除了教师评审制外,可向大学争取自行收生比例,不必全经JUPAS,则这可着重全人发展,亦不必推延很迟才与大学洽谈。
- 担心校本课程的推展,学生未必具有足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应付公开考试。
- 我们从内容学习上发展能力,是不会降低学生知识水平的。课改中强调八大学习领域架构及九大共通能力的发展,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经验上稍嫌不足,仍有待发展,特别是一些态度及能力的评估,许多时候很难量化,难以评分。在这些态度及能力的学习上,家长对了解孩子的学习是有困难的。
- 如何评估学生的共通能力、德育及公民教育的发展水平?价值与态度是否需要评核?对学生太多的评核,是相当危险的事。
- 家长以学生入读大学的数字来衡量学校的成就。若大学收生制度不配合,课程改革如何能够成功?
- 中学教育不应只为应付大学入学试的要求。
- 当修订公开考试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外国大学是否认同/承认这些评估标准。 如学校增值指标以公开考试成绩为主,应与课改的理念相违背。
- 减少考试、减低学生的压力,未必是好事,因他们可能会很懒散,有时压力会变成动力。学生知识水平会否因而降低?
- 若课程发展的路向真的那么好,但现在仍有会考及高考等纸笔的考试令课程进行得很紧迫,更令学生放弃很多课外活动。考试制度应如何配合呢?
- 实施全方位学习后, 考试的形式及次数, 会有什么改变?
- 评估必须为现在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
- 在评估的改变上,教师需要有适当的支援。
- 谘询文件只提及"形成性"的评估,缺乏整体的评估发展策略。
- 由于新课程的推行,需要新的评估方法,希望教署能在2005年前尽快提供评估的方式及路向。
- 如何评估学生是否能够学会学习?
- 以多元化评估评核学生的表现是恰当的做法,但是,除了以纸笔测试外,其它方法如专题研习等的可信度都不高;尤其是以小组形式去做测试,能否对每一位学生的表现都能作出准确的评估?
- V.
照顾学习差异 - 课程改革有否关注「拔尖」? 课程改革有否关注学习动机较低的学生?
- 现时学生的人数太多, 教学资源不足,学生的个别差异很大,难于施教。
- VI.
课程领导 - 如何培训校长和教师以配合课程改革?
- 校长也会有很大压力,需要支援。如何培训校长及中层管理人员推动课程改革?
- 学校需要有专人负责统筹八个学领域的有关事宜。
- 部分教师鉴于目标为本课程的经验,对目前建议的课程改革仍抱观望态度。须给教师一个很强的信息:教育需要改革,同时,应发动更多教师参与。
- VII.
共通能力 - 怎样在不同的学习领域培养共通能力?
- 如何评估共通能力?
- 教署宜提供更多指引以帮助教师透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
- 如何培养创造力?
- VIII.
全方位学习 - 繁复的行政程序会妨碍全方位学习活动的安排,教育署能否协助统筹办理的工作?
- 学校未必有足够的时间、经费或人手安排学生作户外学习。
- 教师可抱着"随机教学"的信念,活用课堂内外的学习机会,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经验,即使上学前、小息及放学亦能提供活生生的经历,让学生学得有趣及有效,从中提升学生智能发展以外的素质,便可发挥"全方位学习"的精神。
- 希望提供更多有关团体、机构的详细资料。
- 学校的综合保险是否已确保户外活动的安全?教育署应提供完善的机制。
- 香港地狭人多,各工、商机构和部门是否能负荷全港学生同时「跑出课室」学习? 如何配合各项社会资源等事宜?
- 教育署方面提倡学习跑出课室进行全方位学习。老师抱怨这些活动妨碍他们的教学,家长也投诉出外参观要负担额外的费用等,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 教署在资源方面如何协助学校进行全方位学习?
- 赞成全方位学习及学习跑出教室, 但一天只有六小时上课, 该如何安排?
- IX.
专题研习 - 家长资源可能未能配合学习上的需要(例如添置电脑,制作专题)。
- a) 衔接幼稚园,小学的常识科或其他学习领域亦可融入专题研习,核心是提升学生"学会学习"及资讯科技的能力。教师要留意自己作为刺激学生学习兴趣及辅导学生取得资料的重要角色。
- b) 教学上可能不用详细教案,反而要有详细学习纪录,好让学生及家长知道在专题研习过程中学到什么。
- c) 小学与幼稚园多作互访,交流专题研习的实践情况及效果。
- d) 专题研习的规模可大可小,学习过程与研习成果要并重,因为过程中可发展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自学能力,这亦是专题研习的真正意义。
- e) 与图书馆主任配合,让学生在图书馆及网上找到需要的资料。
- 有些教师忧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及经验处理专题研习的教学,因此期望教师能有这方面的培训。教署能否提供 支援?
- 如何评估学生在专题研习的表现?
- 专题研习其信度及效度如何?
- 进行专题研习,教师与学生可能要做大量工作,教署可怎样支援?
- X.
中央课程与校本课程 - 校本课程与中央课程如何协调?
- 大部分教师感到困难及忧虑未有足够能力、技术、时间及支援去编写校本课程?
- 「校本课程」推行后,各校有自主权发展自己的课程,用什么标准来评核?如何确保教育的质素?
- XI.
课程统整 - 新的课程架构如何腾出空间让学校发展课程统整?
- 在筹备课程统整时,教师感到: 无所适从;欠统整经验;无能力制作教材;加添教师工作负担及压力。
- XII.
教育署内部的配合 - 教育署内部是否有稳定的改革政策?对课程改革是否有一致的理解?推行时是否配合?而各部门(课程发展、优质视学、区域学校服务等)之间的协调及沟通又如何?
- 发放及批核资源和津贴予学校时,各区的标准是否一致?有没有统一的指示?会否减少须经由多个部门的批核程序?学校可否弹性处理津贴?
|
_2398.jpg) | 《学会学习 ─ 课程发展路向》 |
 | - 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谘询文件(2000年11月)
修订日期:二零零零年十二月十三日
|
1999年10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