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说《秦风.蒹葭》 | 王启兴 | 诗经鉴赏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北京 | 1986年 10月 | 阐述诗歌内容,并分析诗歌的形式及技巧。 | | |
2 | 《蒹葭》分析 | 尹建章 萧月贤 | 诗经名篇详析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郑州 | 1993年 10月 | 分析全诗三章的内容及技巧,并略述此诗的艺术成就对後世的影响。 | *文本见第17页 | |
3 | 《诗经.秦风.蒹葭》的诗义蠡测 | 郑滋斌 | 作者特为本书撰文,写於2002年5月。 | 议论前人对本诗内容意旨的四种说法,并提出一己之见。 | *文本见第21页 | |
4 | 伶俜饮恨渡江湘──屈原《涉江》解析 | 李如鸾 | 古代诗文名篇赏析 | 北京出版社 | 北京 | 1985年 6月 | 阐述诗歌内容及分析其艺术特点。 | | |
5 | 涉江 | 汤漳平 陆永品 | 楚辞论析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太原 | 1990年 6月 | 考证创作年份、屈原被放逐的地点和行经的路线,并简析该诗的写作手法。 | | |
6 | 涉江 | 周啸天 | 诗经楚辞鉴赏辞典 | 四川辞书出版社 | 成都 | 1990年 6月 | 分析诗歌内容,把《涉江》跟《离骚》作简单比较,指出两者的异同。 | *文本见第37页 | |
7 | 《涉江》《哀郢》《怀沙》新论(《涉江》部分) | 周建忠 | 楚辞论稿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郑州 | 1994年 6月 | 探讨诗人被放逐的地点、路线,略论诗人一生所经的人生道路,并阐明《涉江》的主旨。 | | |
8 | 《〈九章〉求真下》(五)──《涉江》继《哀郢》作於顷襄王元年冬天 | 雷庆翼 | 楚辞正解 | 学林出版社 | 上海 | 1994年 7月 | 探讨写作背景及时间,以儒家观点分析屈原之行为,并反驳某些主张,如认为屈原有道家求仙之思想。 | | |
9 | 《涉江》解 | 陈子展 | 楚辞直解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上海 | 1996年 11月 | 解说写作背景、地理环境及屈原之思想。 | *文本见第41页 | |
10 | 涉江 | 徐安怀 | 楚辞欣赏 | 巴蜀书社 | 成都 | 1999年 8月 | 通过与诗经的比较,分析《涉江》的作法特色。 | *文本见第45页 | |
11 | 齐桓晋文之事 | 张维新 | 古文鉴赏辞典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南京 | 1987年 11月 | 分析文中所表现的艺术特点: (1) 针对现实,居高临下 (2) 论点深刻,论据雄辩 (3) 论证严密,步步紧逼 (4) 通篇一贯,曲折起伏 (5) 简约清畅,灵活多变 以见孟子「博辩宏伟,气势纵横」的文章风格。 | | |
12 | 齐桓晋文之事 | 水渭松 | 古文鉴赏大辞典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杭州 | 1995年 3月 | 略论写作背景,分析文中所使用的游说技巧。 | *文本见第49页 | |
13 | 齐桓晋文之事章 | 卢 元 | 古文鉴赏辞典(上册)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上海 | 1997年 7月 | 分析文中所使用的游说技巧: (1) 高屋建瓴,片言居要 (2) 因势利导,层层紧逼 (3) 比喻精当,气势磅 | *文本见第51页 | |
14 | 《逍遥游》诠评 | 王树森 | 庄子研究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上海 | 1986年 5月 | 诠释文中三组概念: (1)「有待」、「无待」 (2)「无名」、「无功」、「无己」 (3)「无用」、「无为」 并简评庄子无为逍遥的思想。 | | |
15 | 《逍遥游》义辨 | 赵 明 | 庄子研究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上海 | 1986年 5月 | 探讨逍遥游的题义。 | *文本见第57页 | |
16 | 《逍遥游》:开放心灵与价值重估 | 陈鼓应 | 老庄新论 | 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 | 香港 | 1991年 4月 | 阐释《逍遥游》所树立的价值观。 | *文本见第67页 | |
17 | 《荆轲传》的空白和暗笔 | 艾 岩 | 古典散文名作赏析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太原 | 1985年 9月 | 分析司马迁如何运用「空白」和「暗笔」写《荆轲传》。 | | |
18 | 刺客列传 | 朱靖华 顾建华 等 | 史记名篇赏析 |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北京 | 1990年 8月 | 简介《刺客列传》的内容,阐明荆轲的性格特徵,分析人物刻画的手法。 | | |
19 | 刺客列传 | 韩兆琦 | 史记通论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桂林 | 1996年 4月 | 指出荆轲故事的意义,并从结构、人物塑造和表现方法三方面分析《刺客列传》。 | | |
20 | 市中无处访荆卿 ──《刺客列传.荆轲传》评赏 | 赖汉屏 | 史记评赏 |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 台北 | 1998年 1月 | 在内容上,分析荆轲的性格、志向,探讨其刺秦失败的原因,以及这件事的历史和社会意义;在技巧上,特别赞赏「易水送别」一幕所营造的悲剧气氛。 | *文本见第75页 | |
21 | 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说曹植《赠白马王彪》 | 徐公持 |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北京 | 1985年 7月 | 分析诗中的三层悲痛及作者如何表现这种悲情。 | | |
22 | 赠白马王彪 | 王景琳 | 中外名诗赏析大典 | 四川辞书出版社 | 成都 | 1993年 2月 | 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阐明主旨,并分述各章内容。 | | |
23 | 《赠白马王彪》评析 | 李景华 | 建安文学述评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北京 | 1994年 7月 | 分析诗歌的写作背景,阐述各章内容,并就篇幅、结构、抒情方式、比喻的使用等说明本诗的写作特色。 | *文本见第83页 | |
24 | 《哀江南赋》序文与解题 | 许东海 | 庾信生平及其赋之研究 | 文史哲出版社 | 台北 | 1984年 9月 | 分段说明序文的内容。 | | |
25 | 《哀江南赋》序 | 顾伟列 | 古文鉴赏辞典(上册)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上海 | 1997年 7月 | 论析主题,逐段阐明序文的内容,简析作法技巧。 | *文本见第91页 | |
26 | 介绍李白诗《蜀道难》 | 阎昭典 | 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三) | 北京出版社 | 北京 | 1980年 8月 | 点出本诗写景和抒情的特色,并分析其艺术表现手法,如运用神话、夸张、想像和反复咏叹等技巧。 | | |
27 | 蜀道难 | 阎昭典 | 唐诗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上海 | 1983年 12月 | 分析作品的主题、内容、作法与艺术特色。 | *文本见第95页 | |
28 | 奇险壮美 兀傲峥嵘──李白《蜀道难》解析 | 李如鸾 | 古代诗文名篇赏析 | 北京出版社 | 北京 | 1985年 6月 | 分段阐述内容大要,并分析其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 | |
29 | 蜀道难 | 于天合 | 中国历代诗歌名篇鉴赏辞典 | 农村读物出版社 | 唐山 | 1989年 12月 | 就内容、作法、语言、主题各方面加以分析。 | | |
30 | 蜀道难 | 初 旭 | 三李诗鉴赏辞典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长春 | 1992年 5月 | 就内容、寓意、主旨及艺术特色等各方面加以说明。 | | |
31 | 蜀道难 | 吴庚舜 | 李白诗歌赏析集 | 巴蜀书社 | 成都 | 1996年 8月 | 探讨写作动机,分析诗歌内容。 | | |
32 | 蜀道难 | 李秀玲 | 唐诗鉴赏辞典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北京 | 1996年 10月 | 探讨诗歌主题,分析诗歌内容。 | | |
33 | 暮年诗赋动江关 ──说杜甫《咏怀古迹》三首 | 周振甫 | 唐诗鉴赏集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北京 | 1981年 11月 | 探讨诗人如何从怀古到抒发自己的怀抱,并比较《咏怀古迹》中三首诗(一、三、五)的异同。 | | |
34 |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细析 | 陈炳良 | 中外文学月刊 (第17卷第7期) | 中外文学月刊社 | 台北 | 1988年 12月 | 详论五首诗作的内容、主旨及相互关系。 | | |
35 | 也来谈谈《咏怀古迹五首》 | 白敦仁 | 杜甫研究学刊 | 成都杜甫研究学会 | 成都 | 1990年 第1期 | 引用诗文作证,论述五首诗作的内容及内在关系。 | *文本见第99页 | |
36 | 咏怀古迹五首 | 许永璋 | 杜诗名篇新析 | 天工书局 | 台北 | 1991年 8月 | 先点明题旨,再逐联加以分析。 | *文本见第109页 | |
37 | 咏怀古迹五首 | 白敦仁 | 杜甫诗歌赏析集 | 巴蜀书社 | 成都 | 1993年 10月 | 阐述五首诗的主题及其思想内容。 | | |
38 | 杜甫《咏怀古迹》诗的题义和写作时间 | 王运熙 | 杜甫研究学刊 | 成都杜甫研究学会 | 成都 | 1995年 第1期 | 探讨五首诗作的题目含义及写作时间。 | *文本见第117页 | |
39 | 咏怀古迹五首 (其二) | 贾永珍 | 唐诗鉴赏辞典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北京 | 1996年 10月 | 详述诗歌内容。 | | |
40 | 《进学解》鉴赏 | 杨 明 | 古文鉴赏大辞典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杭州 | 1995年 3月 | 简析内容及技巧。 | | |
41 | 韩愈发牢骚的技巧──《进学解》「诡道」发微 | 张 觉 | 国文天地 (第12卷2期) | 国文天地杂志社 | 台北 | 1996年 7月 | 就设问设答、扬人抑己、正话反说及借古讽今四项说明文章的写作技巧。 | *文本见第123页 | |
42 | 韩愈与《进学解》、《原道》及其他名作(节录) | 陈耀南 | 唐宋八大家 | 台湾书店 | 台北 | 1998年 8月 | 略述《进学解》一文的背景及题旨,并扼要说明各段大要,分析文章的内容及形式特点。 | *文本见第127页 | |
43 | 泷冈阡表(节录「欧阳修的散文」至「见〈竹溪先生文集引〉」) | 王更生 | 欧阳修散文研读 | 文史哲出版社 | 台北 | 1996年 5月 | 阐述文章的内容及分析其艺术手法。 | | |
44 | 泷冈阡表 | 聂世美 | 古文鉴赏辞典(下册)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上海 | 1997年 7月 | 简约说明篇章内容。 | *文本见第139页 | |
45 | 前赤壁赋 | 赵呈元 | 历代辞赋鉴赏辞典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合肥 | 1992年 8月 | 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表现手法、体裁及写作特点等。 | | |
46 | 《赤壁赋》新探 | 黄庆萱 许家鸾 | 中国文学鉴赏举隅 | 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 台北 | 1992年 8月 | 简介作品背景、内容、体裁、结构、照应、音律和思想。 | *文本见第141页 | |
47 | 前赤壁赋 | 何满子 | 古文鉴赏辞典(下册)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上海 | 1997年 7月 | 简介作品的内容及用韵特点。 | *文本见第151页 | |
48 | 前、後《赤壁赋》题旨新探 | 朱靖华 | 苏轼论 | 京华出版社 | 北京 | 1997年 12月 | 探讨写作背景及作者的人生观。 | *文本见第155页 | |
49 | 齐天乐 | 钱鸿瑛 | 周邦彦词赏析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郑州 | 1988年 1月 | 简析《齐天乐》的写作背景,阐述词作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思,并旁及「以赋笔入词」的艺术手法。 | | |
50 | 齐天乐 | 邓小军 | 唐宋词新赏.周邦彦(等5人) | 地球出版社 | 台北 | 1992年 1月 | 分析《齐天乐》的内容及写作技巧。 | | |
51 | 齐天乐 | 王俨思 | 全宋词鉴赏词典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北京 | 1995年 | 阐述作品的思想内容。 | *文本见第169页 | |
52 | 「诸君尚守和戎策 志士虚捐少壮年」──介绍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夏承焘 吴无闻 | 阅读和欣赏:古典文学部分(三) | 北京出版社 | 北京 | 1980年 8月 | 简述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写作背景,分层阐析上下两片词作的写景和抒情特色。 | | |
53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夏承焘 吴无闻 | 宋词鉴赏辞典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北京 | 1987年 3月 | 说明《水龙吟》的写作背景及题旨,继而分析作者如何「寓情於景」及「直接言志」。 | | |
54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刘继才 刘瑞武 张 翥 | 宋词名篇鉴赏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沈阳 | 1995年 2月 | 略述作者生平、风格,以及作品的写作时间、内容及写作特点。 | | |
55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左成文 | 新宋词三百首赏析 | 南海出版公司 | 海口 | 1995年 3月 | 简述本词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 | |
56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 朱德才 | 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辞典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济南 | 1996年 2月 | 简述内容大要,并分析作品的写作技巧。 | *文本见第173页 | |
57 |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写作年代 | 吴宏一 | 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002年新11期) |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 | 香港 | 2002年 | 归纳前人对本词写作年代的四种不同说法,并提出一己之见。 | *文本见第175页 | |
58 | 〔双调〕夜行船.秋思 | 唐圭璋 | 元曲鉴赏辞典 | 中国妇女出版社 | 北京 | 1988年 5月 | 分析每支曲的内容组织及用韵特色。 | *文本见第193页 | |
59 | 双调.夜行船.秋思 | 华 森 | 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 | 光明日报出版社 | 北京 | 1990年 8月 | 简析此曲的内容。 | *文本见第197页 | |
60 | 〔双调〕夜行船.秋思 | 隋树森 | 元曲鉴赏辞典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上海 | 1994年 5月 | 分析主题、思想及写作技巧。 | *文本见第201页 | |
61 | 「华容放曹」有无此事? | 孙勇进 | 《三国演义》趣谈与索解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沈阳 | 1997年 10月 | 讨论「华容放曹」和「孔明借东风」这两个情节的真实性与艺术加工效果。 | *文本见第203页 | |
62 | 该不该华容放曹? | *文本见第207页 | |
63 | 孔明何曾借东风 | *文本见第211页 | |
64 | 《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比较 | 沈伯俊 | 国学网站 http://www.guo xue.com | --- | --- | --- | 略谈《三国演义》史料的来源和该书对後世历史演义小说创作的影响;论析《三国演义》与明清其他历史演义小说的共同创作规律,又从创作思想的高低、思想内涵的丰瘠、情节艺术的成败、人物形象的得失和创造精神的强弱五方面讨论是书之所以优於其他同类小说的原因。 | | |
65 | 登泰山记 | 谢重生 | 古典文学作品分析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湖南 | 1957年 8月 | 本文介绍作者简历、略述写作风格、阐析文章内容及表现技巧。 | | |
66 | 雪後凭高景最佳 ──姚鼐《登泰山记》赏析 | 李如鸾 | 古代诗文名篇赏析 | 北京出版社 | 北京 | 1985年 6月 | 分段阐述篇章的内容,并就文章的谋篇布局、章法和作者的感情两方面说明本文特点。 | | |
67 | 登泰山记 | 叶桂刚 王贵元 (主编) | 中国古代散文精品赏析(下) |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 北京 | 1993年 6月 | 说明写作背景、段落大意和作法特色。 | | |
68 | 登泰山记 | 力 文 | 古文鉴赏集成 ──明清古文鉴赏之部 | 文史哲出版社 | 台北 | 1994年 2月 | 分层说明内容,简介作法技巧。 | | |
69 | 登泰山记 | 马茂元 王从仁 | 古文鉴赏大辞典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杭州 | 1995年 3月 | 简述篇章内容。 | *文本见第213页 | |
70 | 登泰山记 | 周 晶 | 古文鉴赏辞典(下册)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上海 | 1997年 7月 | 简述文章内容及写作技巧。 | *文本见第215页 | |
71 | 入木三分的刻划 ──谈《桃花扇》中《却奁》一出的人物形象塑造 | 邓宁辛 | 甘肃社会科学 | 甘肃社会科学编辑部 | 兰州 | 1996年 第4期 | 就(1)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徵、(2)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3)注重人物思想感情及情绪的发展变化三方面,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却奁」一事刻划剧中几个主要的人物。 | | |
72 | 超越与异化──《桃花扇》中李香君的艺术形象 | 吴淑钿 | 人文中国学报 (第九期) | 香港浸会大学 | 香港 | 2002年 12月 | 探讨《桃花扇》中李香君艺术形象的深层意蕴。 | *文本见第219页 | |
73 | 我读《古城》 | 陈静芳 | 诗风月刊(第61期第6卷1号) | 诗风社 | 香港 | 1977年 6月1日 | 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手法。 | *文本见第235页 | |
74 | 民族衰落和青春消逝的一阕挽歌── 何其芳《古城》的寓意 | 陈德锦 | 作者特为本书撰文,写於2003年1月。 | 透过分析诗歌的时代背景、句中典故,以及作者的心境变化等,探索《古城》的寓意,并赏析篇中的写作技巧。 | *文本见第243页 | |
75 | 余光中作品欣赏专辑──等你在雨中 | 李丽中 | 名作欣赏 | 北岳文艺出版社 | 太原 | 1993年 第1期 | 分析诗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 | |
76 | 「等你,在雨中」 | 吴宏一 | 海洋诗刊 | --- | 台北 | 1964年 1月 | 从题目到内容,逐一分析本诗的表现技巧。 | *文本见第249页 | |
77 | 由「莲的联想」到「或者所谓春天」 | 张 健 | 中国现代诗 论评 | 纯文学月刊社 | 台北 | 1968年 7月 | 分析《莲的联想》和中国古诗词及美国诗风的关系,概括剖析诗集的形式、用语及风格。 | | |
78 | 联想的联想 | 冯云涛 | 中华日报副刊 | 中华日报 | 台北 | 1974年 2月21日 | 从诗集「莲的联想」联想其他旧诗词的名句,并以此分析诗集的内容韵味。 | | |
79 | 谈言微中 逸趣横生──读《书》 | 汪文顶 萧全兴 | 梁实秋散文 欣赏 | 广西教育出版社 | 南宁 | 1993年 3月 | 分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 *文本见第253页 | |
80 | 学者散文的典范——谈梁实秋先生的《书》 | 陈志诚 | 作者特为本书撰文,写於2003年10月。 | 从作者的文学修养说起,进而分析本文作为学者散文典范的特色。 | *文本见第255页 | |
81 | 《寂寞的画廊》赏析 | 吴作桥 | 台港名家散文精品鉴赏 | 春风文艺出版社 | 沈阳 | 1992年 12月 | 分析《寂寞的画廊》一文的「对称之美」。 | *文本见第259页 | |
82 | 画廊的寂寞 | 郭思豪 | 作者特为本书撰文,写於2003年2月。 | 点出文章的关键词──「寂寞」,分析「寂寞」的色彩、「寂寞」的根源和「寂寞」的层次等,最後指出篇中虽流露出「寂寞」的感情色彩,但精神上却并不颓唐。 | *文本见第261页 | |
83 | 药 | 朱自清 | 读书指导 | 宏智 | 香港 | 1950年 | 阐析小说的题旨、情节与人物性格。 | | |
84 | 药 | 许钦文 | 呐哭分析 | 香港文采出版社 | 香港 | 1970年 | 简析小说的写作特色。 | | |
85 |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节录「一二 馒头」至「一五 灯笼」) | 周遐寿 |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 | 中流出版社 | 香港 | 1976年 10月 | 介绍小说中「馒头」、「夏瑜」、「府横街」及「灯笼」的背景资料。 | | |
86 | 深刻的艺术构思 卓越的表现手法 ──读鲁迅的《药》 | 杜东枝 | 小说名篇鉴赏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云南 | 1980年 6月 | 阐析小说的艺术构思及主题,并分析如何用恰当的表现手法及准确的文学语言把构思呈现。 | | |
87 | 药 | 张效民 | 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 | 四川辞书出版社 | 成都 | 1992年 8月 | 透过讨论故事中两个悲剧情节,反映故事的主题思想;另分析小说中的写作技巧。 | | |
88 | 振聋发聩的悲剧 ──读《药》 | 卢 今 (编) | 中国新文学大师名作赏析1 ──鲁迅 | 海风出版社有限公司 | 台北 | 1992年 10月 | 从悲剧的角度分析《药》的主题和内容。 | | |
89 | 药 | 黄 川 | 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 | 新疆科技生出版社 | 乌鲁 木齐 | 1994年 10月 | 从多角度分析《药》的内容及写作技巧,其中包括写作目的、描写人物的特点、情节结构、结尾特点、花环的象徵、乌鸦的作用和意义,并附有相关的历史资料及鲁迅的有关论述。 | *文本见第269页 | < |
90 | 《药》的暗示艺术举隅 | 曹济南 | 语文教学与研究(1995年12月号) |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 | 武汉 | 1995年 12月 | 探讨小说中暗示手法的运用: (1) 标题暗示 (2) 线索暗示 (3) 人名暗示 (4) 人物暗示 (5) 环境、景物暗示 | | |
91 | 《药》的白描手法 | 周彭庚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 | 武汉 | 1997年 1月号 | 讨论《药》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 | |
92 | 《药》的情节结构和人物描写艺术 | 刘中树 | 《呐哭》《彷徨》艺术论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长春 | 1999年 11月 | 说明主题和内容,强调鲁迅写小说的积极意义,分析小说的结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及气氛的渲染等写作手法。 | *文本见第281页 | |
93 | 《西施.前言》 | 姚 克 | 西施 | 香港剧艺社 | 香港 | 1957年 6月 | 分析本剧的时代背景、结构及人物。 | *文本见第287页 | |
94 | 附录(一):西施这一个剧本 | 柳存仁 | 坐忘集 | 正文出版社 | 香港 | 1967年 11月 | 阐述本剧的情节结构,并分析其语言特色。 | | |
95 | 中西融合,古今相通 ──谈姚克先生在《西施》中对於历史的改写 | 沈 双 | 作者特为本书撰文,写於2003年5月。 | 阐述作者在本剧中如何作出反传统历史的描述,并分析西施性格的多面性。 | *文本见第293页 | |